正文

19岁,清华最年轻的MBA(1)

风起潮涌:一个明星风投家成长史 作者:张向荣


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

自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至今,近百载春秋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清华大学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构成了清华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清华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腾飞作出不息的努力。

作为清华首批MBA,汪潮涌深感荣幸。清华不仅给了汪潮涌知识和精神力量,更给了他人生一个极其珍贵的机会。清华的精神早已融入了汪潮涌的血液。对于清华,汪潮涌永远心存感激。

朱镕基的学生

像很多大学生一样,大学即将毕业时,汪潮涌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工作;二是继续读研。

此时,一方面,汪潮涌的哥哥姐姐都已经开始读研究生。作为最小且曾远离父母12年的孩子,汪学琦夫妇总觉得似乎欠了汪潮涌点什么,总是希望给他更多的照顾,希望他人生能走得更远。所以,父母极力支持汪潮涌继续读研。另一方面,走出大别山,四年的华工生活让汪潮涌眼界大开。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大步迈进之时,汪潮涌深感自己所学不足,急需继续充电,在改革的浪潮中一展身手。这位聪明好学的华工学子最终选择了考研。

“最古老的行当,最时新的职业”,这是中国经济学界泰斗陈岱孙先生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日夜发生着迅速而又深刻的变化。新兴、蓬勃的市场呼唤着众多经济类、管理类英才的出现,激活并驾驭这个庞大而又充满生机的市场经济,没有他们的参与,中国不可想象。承载着“跻身世界一流,造就商业领袖,贡献学术新知,推动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与责任,1984年,经国家批准,清华大学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开始招收首批MBA。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朱镕基,担任首任院长。

清华经管学院成立的消息迅速传遍各大高校。汪潮涌兴奋不已,当即毫不犹豫,决定报考清华经管。

又是一段勤奋的道路,汪潮涌再次选择了鲤鱼跳龙门。要知道,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又是首批招生MBA,报考者不仅不计其数,而且高手如云。

1984年,年仅19岁的汪潮涌凭着自己的聪颖和勤奋,从上千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如愿以偿地成为清华大学首届MBA班中年龄最小的学员。

会作诗的工科人

清华园,汪潮涌终于和她紧紧拥抱。

走进清华,汪潮涌仿佛踏入一片新大陆。在这座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名家荟萃、大师云集。朱自清、吴晗、吴宓、华罗庚、杨振宁、钱钟书、贺麟、竺可桢、王大中、王国维、冯友兰、季羡林、汤用彤、熊庆来等大师不胜枚举。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汪潮涌更加不敢轻易浪费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时间和机会。抓紧每分每秒,汪潮涌快马加鞭、迎头赶上。

“实际上我只在清华读了一年书,但是这一年我已经把研究生的所有课程都修完了。”汪潮涌谈起自己短暂的清华生活,仍然紧张有余。

当时,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的朱镕基,不时地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和政府领导来校作讲座。“这给我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和庞大的社会资源网络。”汪潮涌感激地说。

接触了更多信息后,汪潮涌给自己确立了不同的目标。金融,成为他关注和极为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另外,科学技术、法律、外语等,汪潮涌敏感地感知到他们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加倍努力地给自己补充各方面的知识。

此外,这个浪漫的诗人,从来不曾停止过自己浪漫的追求。学习之余,他总能不时地用一些精美的小诗来点缀自己的生活。由于文笔出众,汪潮涌被选任为研究生学刊的编辑,经常撰写发刊词一类的文章。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特长,后来竟帮了他的大忙。

1984~1985年,美丽而深沉的清华大学校园里,总有一个行色匆匆但满脸自信的英俊青年穿梭其中,他并不知道自己一年的紧张生活,正好为下一年的一件大事提前作好了各项准备,他只是在努力、在拼搏,在用自己的青春书写着自己精彩的人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