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义无反顾:30美元闯美国(3)

风起潮涌:一个明星风投家成长史 作者:张向荣


守住清贫:求学与兼职两点一线

异国的月亮并不圆。很多天天梦想出国的中国人,真正到了国外后很快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有人说,对于留学生活,首先要耐得住寂寞。确实,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面对的是陌生的群体和陌生的环境,失落受挫,不可避免。这时,强烈的孤独感和对国内亲人的眷恋就会深深袭来。甚至有的人一时冲动,一张机票便返回国内,半途而废。所以,如果说留学要过许多坎,寂寞可以说是其中的第一关。

20世纪80年代,当时去罗格斯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还非常少。昂贵的跨国电话费让汪潮涌望而却步。因此,为了节省钱,汪潮涌和家里的联系并不多。甚至,由于钱和时间的问题,汪潮涌在美国待了6年之后,直到1991年,他才首次回国探亲。其间的寂寞,可想而知。

守得住清贫,是留学的第二关。在西方很多国家,政府都规定了最低工资水平,所以留学生只要能找到一份工作,哪怕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也能拿到不低的薪水。但是,时间有限,打一份工,则少一份时间去学习。国外的课程很重,初去的中国学生本来就很吃力,更不要说再没时间学习了。

由于罗格斯大学拨给汪潮涌的奖学金只支付一年的费用。为了平时的生活以及进一步继续求学,汪潮涌只有在完成紧张、沉重的学习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去打工。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天无论如何挤,也只有24小时。为了节省出打工时间,汪潮涌只能最大程度地压缩睡眠时间,以及牺牲全部的周末、节假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打工”,基本都是在中餐馆。打工,无非就是做厨房下手、服务生,或者收钱的。餐馆最高收入的打工职务是厨师,但汪潮涌显然达不到这个标准。

下课后,汪潮涌换上工作围裙,戴上无顶帽,开始了餐馆的打工生活。从晚上9点开始工作,忙忙碌碌,来来回回,一直工作到凌晨2点,汪潮涌才能脱下工作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学校。等待他的是几个小时后上课的铃声。

日复一日,端盘子、洗碗、做焊工、送Pizza,只要能赚钱的工作,汪潮涌来者不拒。支持他的动力,源自过去也来自未来。

在最累最疲倦的日子里,汪潮涌想起了他在大别山的日子。那时的他,天不怕地不怕,两丈高的树几秒钟就爬上去了。这种童年的经历,真的是什么都不怕。再来比较在美国打工,餐厅里端盘子又能如何呢?他想: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啊,比在农村冬天修水库的时候幸福多了,起码能吃饱,起码是在有空调的地方工作。

艰苦的生活,同样磨灭不了汪潮涌对未来的信心,他从来没有感觉到失落。他说:“这是我为了更大的目标的暂时经历,我心里是满怀希望的。”这种乐观的心态,让汪潮涌一生都能坦然和坚强地面对任何困难与挑战。很多别人看来巨大的挫折和打击,他认为不过是一种经历而已。“这也就是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吧。”汪潮涌淡淡地笑道。

就这样,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汪潮涌终于顺利完成了学业。1986年,在获得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同时,20岁的汪潮涌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了美国罗格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金融博士候选人资格。

从1971年开始上小学,到1986年罗格斯大学MBA毕业。汪潮涌用了15年时间,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从大别山走到美国,从小学走到硕士。汪潮涌不是在走,不是在跑,他是在跳。人生前两个三级跳,他顺利完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