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清”运动的鲜红标志(2)

大突破 作者:马立诚


然而,随着中苏两党论战越来越激烈,国内加大力度进行“反修”斗争,左倾激进思想愈演愈烈,深刻地影响了各行业各部门的工作,四清运动也概莫能外。“后十条”发出之后,渐渐又有点“落后于形势”了。

就这一阶段情况来看,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毛泽东至少有一次重要谈话涉及到了与本书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这就是1964年4月10日,毛泽东在武汉与日本客人田里见会面时谈到了国内反修防修的问题。毛泽东说:1962年,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同赫鲁晓夫一样,在国际上强调“三和一少”(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民族主义要和,对民族解放斗争、工人阶级革命、革命政党支持要少)。在国内问题上提出“三自一包”,即强调自由市场、自留地,把集体经济、社会主义市场放在第二位,把私有经济放在第一位,农民的自留地放在第一位。第三就是自负盈亏,小商人做生意要自负盈亏,就是发展资本主义。这就是“三自”。还有“一包”是主张把土地包到各家去种,不搞集体。当时是一股风,1962年很猖狂。

在此之后,毛泽东还有一次谈话,可以看作对这个问题的重要补充。1965年

8月11日,毛泽东说,1962年在国际上主张“三和一少”的是王稼祥,在国内主张“三自一包”的是陈云。陈云不仅要包产到户,还要分田到户,说这样4年才会恢复(经济),解放军也会拥护。邓子恢到处乱窜,刮单干风。陈云还守纪律,但是最厉害。毛泽东说,1962年刮的歪风,如果我和几个常委顶不住,点了头,不用好久,只要熏上半年,就会变颜色。

从上述谈话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最小规模的私营经济——农民的一点点自留地都不能容,可见他对私营经济是完全排斥的。

6月8日,毛泽东对国内形势做出了一个极为耸人听闻的基本估计:在农村和城市,三分之一的政权不掌握在我们手里,而是掌握在敌人手里。

自此之后,“三分之一的政权不在我们手里”就成了四清运动中一个流行的口头禅。

这样一讲,“后十条”的团结95%站不住了。随即由刘少奇牵头,修改“后十条”。

1964年9月18日,中央发出“后十条”修正草案。10月24日,在批转天津市委《关于小站地区夺权斗争的报告》的同时,又发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夺权问题的指示》,夺权风盛行一时。

这就是评剧《夺印》唱红大江南北的政治背景。

在这些文件和经验推动下,全国各试点县都集中了上万人的工作队,把基层干部完全撇到一边。许多地方都进行了“夺权”,冤案丛生。

这一套也蔓延到城市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在1965年1月21日人民大会堂的一次讲话中,表达了他对北京运动状况的忧虑。他说:前段时间北京的学校发生了乱斗的现象,很紧张,特别是有些中学,乱斗一气,罢考罢课,打人,结果有的学校三四天就自杀好几个。工厂也发生这种情况,有一个工厂一天就自杀两个。

彭真力图避免局势失控,但不幸的是,形势还要向更“左”的方向发展,彭真自己也万万料不到,一年多之后他即遭整肃失去自由。

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与刘少奇在两个问题上发生争吵,公开摊牌,此事也导致四清运动进一步向“左”倾斜。

一是当时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性质问题。刘少奇说,主要矛盾是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运动的性质是人民内部矛盾跟敌我矛盾交织在一起。毛泽东说,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怎么来了个

“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交叉?这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哪有那么多交叉?什么内外交叉?这是一种形式,性质是反社会主义嘛!

“四清”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刘少奇不同意“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个提法。他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有,但称作一个派,人数就太多了,还是有什么矛盾就解决什么矛盾,不要什么都上升为敌我矛盾。刘少奇的看法遭到毛泽东更猛烈的反击。毛泽东说:一个(指邓小平)不叫我参加会,一个(指刘少奇)不叫我讲话。

二是关于运动搞法。毛泽东批评刘少奇主张的派出庞大工作队是搞人海战术,是反人家的右倾,实际自己右倾。不依靠群众,扎根串联,结果冷冷清清。毛泽东要求把那些几十块钱、一百块钱、一百几十块钱的大多数“四不清”干部先解放。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会议通过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著名的“二十三条”。

“二十三条”强调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并且断言:整个过渡时期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忘记十几年来我党的这一条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就会要走到邪路上去”。“二十三条”特别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这也是一年之后的“文化大革命”的主要理论。

“二十三条”还规定,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城市“五反”运动,今后一律简称“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

与比较注重经济问题的“前十条”相比,“四清”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经济上的“洗手洗澡、轻装上阵”,变成了“打倒走资派”的“文革”政治的预演。

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对刘少奇说:我们这个党至少有两派,一个社会主义派,一个资本主义派。

显然,“二十三条”是针对刘少奇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