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个鸡蛋,卖给谁?

大突破 作者:马立诚


一斤粮食,一把竹笋,一个鸡蛋,卖给谁?

这个问题,是1969年第9期《红旗》杂志提出来的。

今天的年轻人看来,这个问题有点可笑——卖给谁不行呢?可在当时,开不得玩笑,这是“革命与反革命”的大问题。

提出这个问题的文章,题为《深入进行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教育——浙江德清县下高桥大队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看看题目上的“两条道路斗争”,是不是很吓人?

《人民日报》当年9月15日用整个头版全文转载此文,以示重视。

《报告》讲农村的事。当时农村最大的三件事就是:种植、销售、分配。

文章抓住了要害:“种植计划、产品出售、收益分配这三个问题,在农村,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争夺思想阵地,社员头脑里公与私激烈斗争的三个关口。我们必须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战无不胜的武器,深入批判刘少奇‘三自一包’、‘四大自由’,不断地巩固和加强集体所有制,牢牢把住这三个关口,击溃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

先看第一个问题。种什么,有阶级斗争。

“在集体的土地上种什么,不是简单的落落籽的问题。这里贯穿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营方针的斗争,突出地表现在,是从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出发,自觉地服从国家计划经济的要求,还是从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出发,搞自由种植。”

《报告》说得如此玄乎,其实事情很简单:下高桥大队过去种经济作物多,种粮食少,因为经济作物收入多一点。文章上纲上线说:“在去年春天刮起的一阵反革命经济主义的邪风中,钻入大队领导班子的一个坏家伙乘机叫嚣:‘只要经济收入多,地是集体的,种什么都可以’,煽动社员在田里不种粮食。”怎么办呢?“大队革委会紧紧抓住这个问题”,组织社员学习毛主席教导,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召开座谈会和批判会。大家说:“毛主席把我们救出了火坑,我们决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疼,只顾个人经济收入,忘了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阶级兄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服从国家计划的自觉性提高了,原来不种水稻的改种了水稻,打算种单季稻的改种了双季稻,打算种低产作物的改种了高产作物。”不仅如此,“社员们还进一步把增产粮食和反帝、反修斗争联系起来,提出了‘努力多打粮,痛击新沙皇(按:指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的战斗口号,充分挖掘潜力,采用新的播种技术,挤出了五十七亩秧田种早稻。”结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再看第二个问题。卖给谁,有阶级斗争。

《报告》说:“出售农副产品,是服从国家要求,着眼于支援工业、支援城市,还是搞自由买卖,着眼于挣钱牟利,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目的。”这些话针对什么呢?“今年年初,下高桥大队有的人从挣钱出发,不愿把一些农副产品卖给国家,要到集市上去卖高价,说什么‘集体挣钱,大家多分,这不是资本主义’。一小撮阶级敌人乘机外出搞投机活动,牟取暴利。”怎样对付这些

“投机倒把”活动呢?文章介绍说:大队掌握了这一情况之后,立即“发动群众,狠狠打击阶级敌人的投机活动,结合批判刘少奇‘自由买卖’的修正主义黑货。”

在大会小会批判斗争的压力下,社员们争先恐后表态说:到市场去出售农副产品,妨害集体生产,腐蚀人们思想,是中了刘少奇的毒。“刘少奇的‘自由买卖’,就是叫我们卖来卖去,把社会主义思想卖空,为资本主义复辟大开闸门”。经过这样“教育”,农民们一个个都变成了无比敏锐的阶级斗争尖兵:“下高桥大队的贫下中农,把一斤粮食,一把竹笋,一个鸡蛋,卖给谁,卖什么价格,都提到走什么道路的高度来认识。一位贫农要卖一窝小猪,街上有人出高价向他买,他坚持按国家牌价卖给收购站。旁人说他真傻,他响亮地回答:‘我们就是要做社会主义的傻子,不当资本主义精死鬼。’”

最后看第三个问题。怎样分配,也有阶级斗争。

《报告》提醒人们:“集体收益怎么分配,决不是造造方案、打打算盘的具体事务,这里也存在着十分尖锐的两条道路斗争。”1967年,下高桥大队秋收分配时,有人说:“钞票放在生产队里,好比镜子里的银子,看得见拿不到。”

《报告》对此特别担心,因为这些话“造成少数社员的思想混乱”。怎么办呢?大批判开路。队里领导把农民聚到一起,“狠狠批判了刘少奇一伙鼓吹的‘物质刺激’、‘工分挂帅’”等“罪行”,指出那些想让社员多拿钱的人“就是要拆集体的台,制造两极分化,走资本主义道路”。结果是:“1967年,在粮食大丰收和思想大丰收的基础上,这个大队提取的公共积累,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最高水平的1965年增长了很多。”人们对此不免有些疑问,提取这么多公共积累,农民的生活怎么样呢?《报告》让人们放心:“社员分配部分,1968年与

1965年相比,增长了17.6%。三年来,共有五分之一的社员家庭盖了新房196 间。在口粮分配上,无论劳力强的、弱的人家,都能满足需要,许多社员留有口粮。”

这些数字言之凿凿,不好轻易怀疑作者胡编。但是,这些数字意图告诉我们,

“文化大革命”促进了生产大发展,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让我们看看1981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怎样说的:“‘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另外,举国一致的认识是,“文化大革命”导致中国经济跌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也许,这个大队的生产在“文革”中确实有了大发展,但把它作为普遍经验介绍出来,也是以偏概全,十分不妥。

最后,《报告》对如何解决农村三个问题作了总结,以指导全国。这个总结,与本书主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报告》说:“在这三个问题上深入展开思想领域的两条道路斗争,归根结底要解决一个是为革命种田,还是为个人劳动的问题。有了为革命种田的思想,就能在种植计划、产品出售和收益分配问题上,分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道路就能走得稳。社会主义革命,不但要革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命,还要革人们头脑里‘私有制’的命。如果不在思想领域彻底战胜资本主义,集体经济就会滑到资本主义邪路上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