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2)

大突破 作者:马立诚


但是,张春桥还告诉我们,即使中国企业全部变成全民所有制,也不行。他说:“我们还必须看到,不论全民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都有一个领导权问题。”

张春桥的文章接着引用了毛泽东的话:“毛主席1969年4月28日在党的九届一中全会上说过:‘看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搞是不行的,我们这个基础不稳固。据我观察,不讲全体,也不讲绝大多数,恐怕是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工厂里头,领导权不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在工人群众手里。过去领导工厂的,不是没有好人。有好人,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都有好人,支部书记有好人。但是,他是跟着过去刘少奇那种路线走,无非搞什么物质刺激,利润挂帅,不提无产阶级政治,搞什么奖金,等等。’‘但是,工厂里确有坏人。’‘就是说革命没有完’。”

张春桥说,“旧中国是一个小生产像汪洋大海一样的国家”,“林彪一类如上台”,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会很快地发展起来。张春桥认为,中国的现实的情况是:

“我们的经济基础还不稳固,资产阶级法权在所有制方面还没有完全取消,在人们的相互关系方面还严重存在,在分配方面还占统治地位。”

这就必须要坚持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在一切领域的“全面专政”。

张春桥说,“全面专政”的时间极为漫长。一直要到“在地球上”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消灭了产生这些差别的一切生产关系,消灭了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并且要彻底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这还不算,还要“使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决不能在过渡的路上停下来”。

这也就是说,不单是中国,而且要在全世界消灭一切私营经济,消灭私营经济产生的所有土壤,要使整个地球上没有一个人再想着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多挣点钱。否则的话,就是“在过渡的路上停下来”,就是一切前功尽弃。

这样的目标,能够实现吗?

① 保育钧:《呼唤理解》,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年,第27页。

① 江山主编:《世纪档案》上册,团结出版社,1998年,第638页。

是这样。”社论说,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资产阶级人还在,心不死,他们一定会以十倍的疯狂,企图恢复他们失去的天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要粉碎他们这种复辟的图谋,敲响残存的资本主义势力的丧钟。

6月24日,全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写了大字报《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文中说:“你们不是说我们太粗暴了吗?我们就是要粗暴!对待修正主义怎么能缠缠绵绵,大搞温情主义呢?对敌人的温情,就是对革命的残忍!”“我们是要抡大棒、显神通、施法力,把旧世界打个天翻地覆,打个人仰马翻,打个落花流水,打得乱乱的,越乱越好!”

在北京市红卫兵抄家、“砸四旧”的高潮中,7月4日,清华附中红卫兵又写出大字报《再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文中说:“工人打倒资本家,农民打倒地主,剥削阶级诬之为造反。无产阶级造反的帽子真是光荣得很!今天,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等等产生修正主义的东西,都完全消灭了吗?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产阶级能不造反吗?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怎么能不万岁呢?”

27日,红卫兵们还写了《三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

进驻清华附中指导运动的工作组看了大字报,非常紧张,质问大字报的起草者说:现在是共产党领导,造什么反呢?红卫兵们在校内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7月28日,在北京海淀区的一次文化革命工作大会上,清华附中红卫兵把前两论递给了前来出席会议的江青,请她转交毛泽东,由最高领袖定夺此事正确与否。

事情的结果出人意料地快。据当事人后来回忆,“8月3日,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突然把我们召到钓鱼台,给我们看了一份令我们惊喜万分的文件。当时中央正在开八届十一中全会,全会的第二个文件就是《毛主席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一封信》,后面附着我们的‘两论’。信是8月1日写的。信上说:‘我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支持’……想想看,一个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威,一位万众仰望的至高无上的领袖,对我们连说了三个‘热烈支持’,这还得了吗?我们当时的情绪大概只能用‘紧跟毛主席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来形容了……红卫兵立即成了最有光彩的称号,人们纷纷放弃了自己组织五花八门的名称而统归于它。”①

① 《一个红卫兵发起者的自述》:《中国青年》杂志,1986年第10期。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成为“文革”动员令。图为陈

伯达修改稿的影印件。

上卷

跌倒与消失

(1949—1976)

★★★

★★★

★★★

① 转引自《人民日报》1975年2月9日。

★★★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8页。

★★★

★★★

① 转引自叶永烈:《张春桥传》,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58页。

★★★

① 据《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15页。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