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节:做最聪明的消费者:消费与经济学(6)

趣味经济学100问 作者:黄典波


轶闻趣谈

18世纪初,有一个名叫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蜜蜂的寓言》一书,讲的是一个蜜蜂王国的兴衰史。

最初,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后来它们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整个社会凋敝,最终被对手打败而逃散。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私人的罪过,公众的利益”,意思是浪费是“私人的罪过”,但可以刺激经济,成为“公众的利益”。这部作品在当时被法庭判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但是200多年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中受到启发,提出了“节俭悖论”。

经济学聊天室

蜜蜂的故事说的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在西方经济学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许多经济学家倍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既然是美德,为什么还会产生这个悖论呢?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以个体而言,如果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凯恩斯却认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

因为人们的收入通常有两种用途——消费和储蓄,而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换一个角度解释“节俭悖论”: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凯恩斯曾形象地说,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按照他的观点,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凯恩斯的解释后来发展成为凯恩斯定理,即需求会创造自己的供给,一个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刺激消费、拉动总需求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收入的目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