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雷(3)

网商十年:新商业文明序曲 作者:陈亮


多年以后,当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网站声名鹊起,许多人通过公开资料重温阿里巴巴创业的历史时,发生在湖畔花园的这一片段已经严重“失真”,甚至被神话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房间里,后来被称为“十八罗汉”的创始人并未聚齐。当时,戴珊正在老家海南过春节,孙彤宇、彭蕾也身在重庆。当然,通过电话连线,他们三人并未错过马云的精彩演讲。

事实上,即使在场的14位听众,也并不像后来坊间所称的深深被感染、信心十足、目光坚定,当时负责照相及录像的金建杭说:“照片里大家的眼神是怎么样的?都是迷茫、空洞的。”

迷茫的原因是,马云讲到了三点愿景:第一,将来要做持续发展80年的公司(以一个人较为理想的寿命为参照,后来改为102年,原因在于,从1999年算起,到2101年将横跨3个世纪);第二,要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第三,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

金建杭回顾说,“对我们这10多个人来说,提出做80年的公司,我们觉得这个目标好像跟我们没有关系,离我们那么远。说全球十大网站之一,打死也没有人相信,就凭10多个人,要做全球十大网站之一?人家可都是几十亿美元的投入!所以也觉得不靠谱。只要是商人就要用阿里巴巴,这个比较合适,但这也是永无止境的目标。”

此时的中国,已经一只脚踏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1999年,中国的入世谈判进入了最困难的攻坚阶段,中美两国频繁沟通,双方寸土必争,那年的全国两会上,朱镕基答中外记者问时说:“黑头发谈成了白头发。”根据当时中国政府的执著精神及对外界释放的信号,不难设想的是,中国最终入世尽管充满波折、艰苦异常,但却是个必然的结局。1999年11月,中美入世协议签订,两年后,中国正式加入WTO。

对此,马云当然能够掂量出其中的分量 中国未来的国际化趋势不可避免。马云无意中感知到了最重要的趋势。

阿里巴巴的诞生,对网商群体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平台化为特色、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使命的阿里巴巴,从诞生之日起,就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崭新的思路和模式。网商历史的篇章正式开启了。1999年主流媒体对于阿里巴巴的评价:

“现在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全球商人的网上社区,大量的来自全球范围各行各业的即时商业信息和公司主页,肯定让每一位商人如获至宝。”

《互联网周刊》,1999年9月27日

“我国建起了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 阿里巴巴网站。”

新华社,1999年11月18日

“阿里巴巴提供的商务服务为中外厂商搭建了国际贸易平台,在所调查的300多个用户中,已有70%在半年内有成交记录,江苏连云港一家食品公司通过这一平台,半年成交三百多万美元。国有企业山东兖州煤矿通过这一平台,一个月内收到五十多个国家的订货查询信息二百余条。”

《经济观察报》,1999年

“阿里巴巴网站在短短的六个月内,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企业与企业间电子市场(Business to Business-Market),震撼整个互联网业界。”

中国香港《文汇报》,1999年10月10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