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蝴蝶效应(1)

网商十年:新商业文明序曲 作者:陈亮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产成一场飓风。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2000年3月中旬,美国东海岸迷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

炙手可热的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3月10日达到了它的历史最高点:5132点,随后便急转直下。随着几支生物科技类股票的率先暴跌,纳斯达克指数从13~15日的三天时间内,连续每天暴跌100点以上。随后,以.com为代表的网络股便“后来居上”,成为股指一泻千里的领头羊。

不久前还在鼓噪纳斯达克指数要突破6000点的分析师们,集体陷入了恐慌和缄默。

----看看这组数字就会知道这次天灾有多严重:2000年11月底,纳斯达克指数跌破2600点大关,与年初的5132点的历史高点相比跌幅接近50%;2001年4月4日,指数跌至1619点;到了2001年9月,更是一度跌到了1300点。曾经承载了无数高科技幻象的纳斯达克彻底崩溃。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们,同样遭受到了重创。新浪市值缩水40%,股价一度逼近5美元生死线;网易和搜狐则沦为垃圾股的行列,股价也一度跌到冰点,在几美分的水平徘徊,当时搜狐的掌门人张朝阳甚至用自己的钱去购买公司股票。这就是当时“网络泡沫”破裂时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真实写照。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com这个由资本市场一手推上去的五彩泡沫,最终破灭了。昔日对互联网概念趋之若鹜的投资者们,如同躲避病毒一样,开始对互联网敬而远之。纳斯达克指数陷入低谷的时期,几乎所有的华尔街投资者都对互联网公司关上了大门。这股两年前刚刚兴起的追捧互联网公司热潮仿佛是一场戏剧,戛然而止了。

当时,有一个叫做Webmergers.com的互联网行业调研公司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01年全美共有537家.com公司倒闭或破产,倒闭数量是2000年的一倍以上。

就此,互联网的春天彻底结束。整个互联网领域一片肃杀气氛。

这场源自美国的互联网泡沫危机,就像平静的湖面被骤然投入了一个石子,波纹便连绵不断地荡漾开来,荡向全球各个角落。

中国自然也未能幸免。纳斯达克的飓风,卷走了西方资本对互联网的热情,也切断了中国互联网商业化后的“奶源”。当网站的钱接近烧完,却尚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几乎所有的投资商都捂紧了钱袋,大批资本开始从中国互联网领域撤离。弹尽粮绝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只能悲壮地倒下 E国一小时倒了,融资上亿元人民币的瀛海威倒了,融资5000万美元的美商网倒了

导致这场悲剧的,除了资本的盲目性之外,其实同当时的客观环境也不无关系。

当时,互联网仍处于启蒙和普及期,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易的习惯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培养。据美国计算机工业年鉴公司当时公布的报告,全球互联网使用者在1999年年底约为2.59亿人,其中,美国1.1亿人、日本1800万人、英国1400万人、加拿大1330万人、德国1230万人,而中国的网民数量仅为630万人。630万网民中,除了机关事业单位之外,很大的一部分是早期的中国互联网精英,而真正的中小企业老板又有多少呢?所以,中国互联网精英在那个背景下激情澎湃的扩张,注定是不合时宜地狂奔,注定是要遭受重创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