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生命线(3)

供应链战争 作者:谢勤龙


企业的定价能力是企业实力的体现。企业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卖得贵就是一句空话。只有通过技术垄断和资源垄断,企业才有定价权(如微软、必和必拓);只有终端产品在顾客心中形成依赖和偏好,企业才有可能形成议价能力(比如格力、海尔)。

(3)中间环节不浪费,确保毛利不毛的秘诀。

一买一卖之间的差价,就是企业的毛利,它是企业最易忽视的和最难管理的。企业众多的中间环节,比如各种管理费用、营销费用、财务费用、库存积压、报废、丢失、浪费等内部转换的环节,把企业本就微薄的毛利吃得一干二净。这些中间环节,就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内部管理的内容,是本书阐述的重点之一。

内部管理中如管理费用、营销费用很多都是管理真空,只要有预算,通过报销,主管领导一批,很多钱就很轻易地流出了公司。例如,某跨国公司市场推进部,负责广告、公关等事宜,比如广告的创意、制作和在媒体的发布,所产生的费用是从供应商处采购发生的,每年有上亿元人民币的开支。通常跨国公司是由中央采购部进行采购的,但这家公司市场推进部却可以自行选择供应商进行谈判。仅在媒体发布广告的代理费一项,价格就是别人拿到价格的3倍,初步计算1年要多付出1000万元人民币。在内部管理中诸如自己提申请、自己采购、自己验收、自己申请付款等这种违反流程控制原则的漏洞较普遍。

销售人员利用虚开发票报销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比如住宿费、宴请客户的招待费、出租车票等发票的报销。某位销售人员承认每年这种灰色收入就高达4万元人民币!而这家在深圳的大企业,销售人员有1000多名,如果每年他们都这样贪污、舞弊,公司损失就高达4000万元人民币!

又如某大型集团在2009年实行"节支降耗",降低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的50%,节省近上亿元人民币,这是企业预算制管理的重大漏洞。节省了这么多钱,说明管理得当,还是说明原本不该花太多的钱?如果不控制,这些钱的去向就是腐败、贪污、吃空额、造假账、小金库。这种节省在国外叫成本避免(cost avoidance)而不是成本降低(cost saving)。

某跨国公司在自身内部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培训中讲道:"由于SOD问题,公司会损失百万美元!"其实,何止百万美元。国际著名的调查商业腐败的报告指出,由于人员商业道德、腐败导致的公司损失,会高达该公司销售收入的3%~4%。试想,如果一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的毛利只有2%~4%,它能受得了3%~4%的腐败损失吗?

此外,生产管理中的库存,也是企业沉重的包袱。一些大型央企有逾10亿元人民币的库存,其中3年以上的冗余呆滞物资高达20%~30%,这些呆滞物资中很多都已经报废了,没有回收利用的可能。比如氧化的橡胶件、老化的化工试剂、过时的计算机及配件、技改后的无用设备、淘汰的技术产品、过量的印刷品、拆损的仪器仪表、没有耗材的打印机、变质的油脂、堆积如山的废旧材料(如金属材料、保温材料、密封材料)等,由于技术更新换代,很多设备甚至还没有使用就已经报废了;也有很多设备买得起用不起,比如因耗材贵、技术服务贵等原因索性就不用了。保守估计,企业整体库存的报废率不会少于库存金额的20%。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