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非语言沟通(第九节)

商务沟通(第2版) 作者:黄漫宇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眼睛的作用要比有声语言显得更为重要,更有表现力、感染力,因此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目光礼节。目光礼节主要包括四种凝视:

1.公事凝视

公事凝视主要用于洽谈业务、进行贸易谈判时使用的一种凝视行为。这种凝视就是用眼睛看着对话者脸上的三角部分,这个三角以双眼为底线,上顶角到前额。洽谈业务时,如果您看着对方的这个部位,就会显得严肃认真,别人也会感到你有诚意。在交谈的过程中,如果始终落在这个三角部分,你就会把握谈话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2.社交凝视

社交凝视是人们在社交场合所使用的凝视行为。这种凝视也是用眼睛看着对方脸上的三角部位,这个三角是以两眼为上线,嘴为下顶角,也就是双眼和嘴之间,当你看着对方脸上这个部位的时候,会营造出一种社交气氛。这种凝视主要用于茶话会、舞会以及各种类型的友谊聚会。

3.亲密凝视

亲密凝视主要是在男女之间,特别是亲人和恋人之间使用的一种凝视行为。这种凝视是看着对话者的双眼到胸部之间。当男人对女人或后者对前者产生特别好感时,一般是看着对方这个部位。当然用眼睛专注对方的胸部范围时只有恋人之间才算合适,对陌生人来说,这种凝视就有些过分了。

4.侧扫视

侧扫视是用来表示兴趣、喜欢、轻视或敌意态度的凝视行为。这种凝视行为伴随着微笑和略翘起的眉毛,是一种表示兴趣的信号,如果伴随着眉毛下垂,嘴角下撇的话,就会表示一种猜疑、轻视、敌意或者是批评性的信号。

在一般商务场合我们多采用公事凝视或社交凝视来营造庄重或者是和谐的氛围。

4.3.4  馈赠礼仪

在商务交往中双方互赠礼物可以让人感觉到自己被重视,既是一种礼貌的行为,也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但是在馈赠礼物时必须遵守一些基本的礼仪,否则往往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赠送别人礼物的时候思想上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认为因为自己是去贿赂别人抑或是有求于别人才送礼物的。这样的送礼会给对方造成反感或者是心理压力。

案例:江泽民主席的礼品

江泽民主席出访俄罗斯时,曾向叶利钦总统赠送了一盘由中国制作的关于反法西斯的歌曲配画的录像带。这盘录像带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北京五岳文化咨询公司董事长冯精志后来透露:这盘长达1小时50分钟的录像带名为《神圣的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歌曲回顾》,是由冯声华编导、五岳公司和广州艺宝影音制作传播公司联合制作的。

《神圣的战争》选用了《神圣的战争》、《我到过世界不少地方……》、《小路》、《夜莺》、《灯火》等13首前苏联歌曲,均由前苏联功勋艺术团演唱。画面全都是苏德双方军事记者拍摄的极其珍贵的电影资料。通过歌曲和画面,讲述了前苏联人民奋起抗击德国入侵的辉煌业绩,展示了主要战役,介绍了双方的政治领导人和将领。

据悉:当片子在俄罗斯驻华使馆放映时,引起强烈的反映,许多人热泪盈眶。一些官员说:“尽管片子中反映的是我们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事情,但许多画面是第一次看到。从片子中可以感到最了解苏联的是中国人民,你们能够想到制作这样的片子说明了你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

在商务交往中,送礼物给对方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礼物馈赠的对象

不同对象的需要和喜好是不一样的,比如,外宾喜欢自己的商务伙伴送能代表民族特色的礼物;喜欢书法的朋友可能喜欢别人送他字画;喜欢收藏邮票的人喜欢对方送他有珍藏价值的邮票,因此不一定是贵重的礼物才是最好的。而且在送礼物的时候要注意到三大禁忌:民族禁忌、职业方面的禁忌和个人方面的禁忌。

2.馈赠礼物的目的

在商务交往中送礼物大多是表示祝贺友好,希望和对方保持良好的关系。而不能是因为要达到某些商业方面的利益和对方故意套近乎,这样会让对方感到厌恶。

3.馈赠礼物的时间

在商务交往中的初次见面是不适合送礼物的,可以在告别或下次见面的时候送礼物,在对方比较重要的节日或者是庆典中是可以送礼物的。

4.赠送礼品的方式

包括面交、寄交、转交。将礼品进行精美的包装,这样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对对方的重视。如果可能最好是当面交给对方,如果是寄交或是转交要附带祝福之类的话语。

同时商务人员接受别人的礼物时也要符合礼仪规范,当送礼者取出礼品时,接受礼物的一方的得体之法是应当表现得大方稳重,认真且面带微笑地注视着对方,在对方递上礼物的时候,要用双手接住,然后将礼物放在自己的左手上,将右手空出来和对方握手。如果礼物较大不是很方便的话,可以将礼物放在桌子上,然后和对方握手。同时要说一些感谢之类的礼貌用语。如果当时有时间的话可以当着对方的面将礼物拆封,但动作一定要轻柔文雅,以防将礼物弄坏,同时对礼物要进行一番赞美。如果礼物是他人转交或者是寄交的话,要在接到礼物的时候通知对方礼物已到并表示感谢。如果想要拒绝别人的礼物,不能不给对方面子直接拒绝,要给对方容易接受的理由,比如可以说是公司的规定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