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回 探骊得珠

妖眼看西游 作者:穆鸿逸


要说西海龙王敖顺,真是《 西游记 》中一个不可不提的人物,亦是贯穿了《 鲲背浮雪 》、《 天涯道路 》、《 子虚劫 》与《 山僧廋词 》四部分的重要角色,它的主要社会关系写下来,竟有六条之多,而且每一条都非常枝蔓迁延:

◎ 它是管理西海的龙神,和一个兄长与两个弟弟合称“四海龙王”。

◎ 它的妹夫是“泾河龙案”的主角泾河龙王。( 详见《 鲲背浮雪 》)

◎ 它曾经状告自己的第三个儿子“玉龙三太子”忤逆。( 详见《 天涯道路 》之《 潜龙勿用 》)

◎ 它的三儿子“玉龙三太子”,最后成为三藏胯下的白马。( 同上 )

◎ 它的外甥是侵占黑水河神府的鼍洁。( 详见《 天涯道路 》之《 露桥闻笛 》)

◎ 它自己亦与金平府的犀牛精有着密切的来往。( 详见《 天涯道路 》之《 燃犀观海 》)

◎ 它的大儿子是西海太子敖摩昂,擒拿过鼍洁,并将金平府的犀牛们各个灭口。( 同上 )

将以上的信息全部都串联起来,我们几乎可以得到一份相对完整的“西海秘史”:

五百年前,那场著名的“大闹天宫事件”落幕之后,西天佛国向天庭政权索要一定的政治利益。由于玉皇大帝欠了人家一个人情,必须要还,所以在经过一番秘密讨论之后,天庭政权决定牺牲一个最没用的公务员来偿还这个人情——也就是那倒霉的泾河龙王。

由于泾河龙王的死,酿成了轰动一时的“泾河龙案”,并最终导致了“三藏西行取经”这一历史事件。而泾河龙王的发妻本是西海龙王敖顺的亲妹妹,敖顺作为泾河龙王的妻兄,在这个阴谋重重的“泾河龙案”中,竟然不发一言,其隐忍功夫可算十分了得。

泾河龙王之死,说到底也只算计划内的“公务员牺牲”,敖顺若是贸然闹上天庭,未免有点儿费力不讨好,更有甚者会成为第二个“泾河龙王”而被杀掉。所以它也只能隐忍,当然,服务周到的阴谋家们都有其合理的抚恤安排,于是事先会有人和苦主家属敖顺交涉过,达成了某种“潜安抚”协议,内容大致如下:

已故的泾河龙王的九个儿子中,只有一个小儿鼍洁没有工作,上峰会在适当的时候将其下放到基层去锻炼锻炼,然后按时机进行提拔,保证地位与待遇都高过原来的泾河龙王。

这个协议一宣读,虽龙死不能复生,却也聊胜于无,敖顺只得同意。

签协议的时间,应该在贞观十三年,即公元639年。

泾河龙王一死,其夫人以及儿子鼍洁无处安身,敖顺将她母子二人接到了西海居住,同年夏末秋初,敖顺得到了抚恤会的秘密通知:“西行计划不日启动,速安差泾河龙王之子进入取经团队。”

看到这则通知,敖顺动了一点儿私心:妹夫泾河龙王已死,外甥鼍洁亦由我来教养。此“提拔”机会千载难得,乃是照顾我龙族,名额只有一个。我膝下有三子,大儿子摩昂以后要承我的王位,统领西海,二儿子亦有安排( 书中语焉不详 ),唯独小儿子玉龙无事可做。这个机会与其给外甥鼍洁,还不如交给玉龙的好。

于是敖顺就与观音菩萨说明此意,观音菩萨从大局着想,只好答应了这个请求,于是两人暗地里商量了一出苦肉计:敖顺自己先告儿子忤逆,然后再由菩萨出面作保,给取经人做一个脚力。虽然只是个仆役,但只要跟着取经团走上一趟基层,那么日后的仕途自然不可限量。

一切安排好了之后,贞观十三年的腊月,观音菩萨赶到了鹰愁涧,收服了玉龙,依照约定,将玉龙变成了一匹白马,从此化身为马的玉龙被安插进了取经团。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泾河龙王的夫人与世长辞,留下鼍洁一人。敖顺派鼍洁去黑水河“修真”,其实也就是下基层锻炼,好歹以后分配一个职位。但鼍洁年幼无知,狂妄大胆,仗着武艺伤了许多水族,并且霸占了衡阳峪黑水河神府。黑水河神想要告状,但状子都被顶头上司敖顺给压住了,要想上访却又困难重重,直到鼍洁捉了唐三藏,惹毛了猴子,这才被敖顺叫摩昂太子带回了西海。

此后的岁月里,敖顺与敖摩昂这对父子一直和内陆中的一些妖魔有关生意上的往来,最明显的一伙就是青龙山玄英洞的三只犀牛精,这件事情直到“贞观二十七年”( 永徽四年 ),即公元653年才慢慢浮出水面。

为了灭口,敖顺吩咐摩昂太子借擒拿犀牛精时,将它们全部毁喉。

以上就是有关西海龙王敖顺的“西海政权”目前能够挖掘出来的全部秘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敖顺,一个城府极深、工于心计,颇有政治手腕以及欺善怕恶气质的龙王,更重要的是,它竟然还与妖魔有很深的联系,几乎是“官匪一家亲”。

那么,到底西海龙王敖顺具备不具备制造“只要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这一谣言的条件呢?很明显,它是完全具备的:首先敖顺是西海龙王,拥有一定的身份,并且它和妖魔有着较长期的联系,而且它的儿子玉龙被安插在取经团中,是唐三藏的坐骑,这是一个有生命的“唐僧肉”定位系统,所以它对取经团的西行路线可算是了如指掌。

敖顺具备制造和散布谣言的一切条件——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在它的掌握之中,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唯一要解决的是,敖顺到底有没有制造谣言的动机?

它的妹夫泾河龙王被天庭杀了,这算不算动机?当然不算。它的儿子被唐三藏当成了苦役,这算不算动机?更加不算,这是它的“苦肉计”。它的外甥鼍洁被猴子欺负了,算不算动机?也不算,此时谣言早已经传遍了。

难道敖顺真的没有造谣的动机吗?

答案是“当然有”!其实并非这个动机隐藏得有多么多么深、多么多么隐秘,而只是我们一开始就想错了方向!所谓动机,其实只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就好似出汗一般,身子冷也冒汗,身子热也冒汗——动机是没有善恶好坏的。

其实我们心中有一种定见( 或是偏见 ),总是以为谣言的制造者心中总是要充满怨恨以及仇恨,才会制造可怕的谣言来进行陷害。可是,谁说过,制造谣言的动机,就一定是要结怨、报仇以及破坏呢?难道就不能因为其他?这,才是症结之所在!

有一些真相,如果不仔细分析原文,几乎是看不出来的,在《 西游记 》第六十九回,猴子与八戒沙僧夜间为朱紫国国王研制药物时,有这样一个细节:

( 猴子对八戒 )道:“你再去把我们的马尿等半盏来。”八戒道:“要他怎的?”行者道:“要丸药……你不知就里,我那马不是凡马,他本是西海龙身。若得他肯去便溺,凭你何疾,服之即愈,但急不可得耳。”八戒闻言,真个去到马边……等了半会,全不见撒尿……那马跳将起来,口吐人言,厉声高叫道:“师兄,你岂不知?我本是西海飞龙……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僮采去长寿。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行者道:“兄弟谨言,此间乃西方国王……医得好时,大家光辉,不然,恐惧不得善离此地也。”那马才叫声“等着”!你看他往前扑了一扑,往后蹲了一蹲,咬得那满口牙龁支支的响亮,仅努出几点儿,将身立起。

在这个细节中,我们发现,原来在玉龙三太子身上,竟然隐藏着这样一个大秘密:它才是真正的“长生不老药”,不必说它的筋肉骨骼,就是排泄物都有非凡的功效!这一点猴子也知道,玉龙也承认“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僮采去长寿”这一事实,并且它自己对这个信息是极为保密的,决计不肯在“尘俗之处轻抛却”——这并不是它高贵孤傲,而是为了保命!

假设这个秘密传扬开来,那么玉龙三太子的境遇又会怎样?西方的妖魔恐怕会群起而围歼唐三藏这匹神奇的龙马!相对于唐三藏来说,龙马似乎更容易得手:如果掳走了唐三藏,那么他的三个徒弟必会以命相拼;但如果只是掳走一匹马,那么也许猴子会找麻烦,但生怕惹事上身的三藏一定会劝住猴子:“一匹马而已嘛,丢了就算了吧!”于是玉龙会被当成是仙药,被煎炒烹炸,连龙鞭都会被摘下来泡“长生龙鞭酒”……

正因为如此,玉龙三太子才是那个最需要得到保护的人!它就是谣言中“唐僧肉”的原形,有幕后之人为了保护玉龙,这才会编造出这样一个模糊而又阴险的弥天大谎,而第一个谣言的出现,恰是在《 西游记 》第二十七回中,由白骨夫人说出来的:

( 白骨夫人 )道:“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 第二十七回 )

白骨夫人说此话时,正是贞观十六年夏,它用上了“几年家人都讲”这一句,点名了谣言的流传源于几年之前,而玉龙三太子加入取经团的时间则是贞观十三年腊月,两个时间相距了两年半左右,这和白骨夫人所说的谣言传播时间可谓是榫卯相合,天衣无缝!

由此可见,这个制造谣言的人,必是西海龙王敖顺无疑!

刚刚我说过,制造谣言的动机,不一定非是要结怨、报仇或者破坏,除了这些代表着“恨”的动机,这世上还存在着另一种动机,它代表着“爱”!而敖顺制造谣言的动机,正是出于对自己儿子的一种爱——只有将“长生不老的谣言”提前转嫁到唐三藏的身上,才能真正回避玉龙三太子在西行恶途中的所有危险。而实际情况正如敖顺所预料的那样,所有妖魔的目光都盯在了唐三藏身上,而且最恶的妖怪也不过就是要将三藏、猴子、八戒和沙僧一起“集体凑吃”罢了,几乎没有人将玉龙当做一种可以吃的事物,更不用说往“长生不老药”上去动脑筋了!

原来敖顺制造“只要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的谣言,其动机竟然不是对唐三藏等人的恨,而是出于对自己儿子玉龙三太子的爱!造谣的目的竟然是为了保护另外一个人,这才使得“僧肉案”变得扑朔迷离——固定的思维只会将我们引入小巷中,而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许真的就会海阔天空。

这样看来,“僧肉案”似乎已经被破解,整个幕后的主谋其实就是西海龙王敖顺!那么事情真就这样了结了吗?照我看却不是这样,更多的疑点依然存在:虽然敖顺制造了一个谣言,但西天之路十万八千里,单凭一个谣言难道可以纵横流传如此之广吗?难道所有的谣言都是由敖顺派人传播的吗?那么如此一个威胁唐三藏生命的谣言,难道西天政权会置之不理吗?天庭政权难道也只是袖手旁观?唐三藏虽然身经百困,但为什么总是能够苟延残喘地活下去?这一切一切的谜团,都还未被真正揭开!欲知真相到底为何,请看第四回《 三人成虎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