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讣告作者的守灵大会(2)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作者:(美)玛里琳·约翰逊


大会主办人名叫卡罗林?吉尔伯特,六十三岁,在达拉斯从事公共政策咨询业务。她不是专门写讣告的,只是偶尔替朋友和家人客串几段。她也不要求非得是讣告作者才能加入这个国际讣告作者协会,只要喜欢读讣告,你就可以入会。这个协会及其年会源自她的一群朋友,这些人每隔一段时间便在一家名叫山姆酒吧的达拉斯酒吧碰头。(山姆酒吧已经关张了,现在的聚会地点是西维酒吧。)“我们把这个聚会比作多萝西?帕克的沙龙 ,只不过话题总会绕到‘读没读过今天的讣告’上。”从前当过英文教师的吉尔伯特订了好些份报纸,包括老家的几份。她对讣告特别热衷。每一份讣告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哪怕你认识讣告的主角,也会从中发现以前所不了解的另一面。她的阅读面越来越宽,花样百出、技法繁多的各类讣告让她大开眼界。也许是受了她的影响,一个参加聚会的朋友建议吉尔伯特组织一次讣告作者大会。“我组织过律师会议、房地产经纪人会议。嘿,能想起的每一个社会团体,我都组织过会议。这是个挑战,我应下了。主办讣告作者大会就是这么来的,我接下的一个挑战。”

她把它称作第一届杰出讣告作者大会,这个名字有点开玩笑的意思。但开玩笑归开玩笑,吉尔伯特办起事来是很认真的。她向她崇拜的许多职业作者和编辑发去了邀请,请他们出席并讲话。没人有出场费,也许永远不会有人拿到什么出场费,可她到底还是把会议办起来了,而他们也当真来了。头一年是在德克萨斯的阿切尔市,她有二十个与会者,来自德州本地的报社,从《圣安东尼奥明灯快报》到《休斯顿纪事报》。到了第三年,她把会议主办地点挪到了拉斯维加斯,她在这儿有个朋友,重新装修了这家颇有情调的饭店。单从一件事就能看出她的成功:她能多次从英国和澳大利亚拉来客人,让他们自费来到这个连机场都没有的新墨西哥小城。

大会登记时我数了数人头。与会者共有五十名,讣告作者占了一半。我想,这也许是全世界范围内讣告作者最集中的场合了,如此密集,恐怕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这种想法既刺激又吓人。我们这是在挑衅命运呀。如果有谁在这个时刻意外身亡,比如戴安娜王妃那样的人物,那可如何是好?所有讣告作者都陷在新墨西哥州这片荒地上了!还有,万一发生什么失火、地震之类的天灾,把这伙人来了个一网打尽?失控摩托冲进饭店酒吧,数十名讣告作者不幸罹难……看了这样的消息,世人肯定弄不清自己是该哭还是该笑。全球记者都会想方设法从这一众多讣告作者遇难事件中弄出点名堂来,我能想象他们抓耳搔腮、绞尽脑汁的模样:报道一群讣告作者的死亡,用哪个集合名词才合适?席卷讣告作者的瘟疫?讣告作者的葬礼?

随着文学和民间艺术在英语世界的兴盛,讣告也兴旺发达起来。会议头一晚饭店大厅里的各种口音就是证明:有慢吞吞的南方腔、没有起伏的加拿大元音,还有来自不列颠的英国口音。去年,几个劲头儿十足的澳大利亚人把会议闹腾得热火朝天,他们今年没来,让喜欢派对的人大失所望。讣告作者和读者在砖砌墙裙的会议室里挤来挤去,溢到酒吧,拥抱老朋友,低头细看别人胸前的姓名牌,寻找在讣告署名栏看熟了的名字。

来自英国分舵的人物中,安德鲁?麦凯是最抢眼的。头戴上次来开会时专门买的黑色牛仔大帽子,嘴角叼着手卷香烟,身后随时飘着缕缕青烟,对别人写的讣告滚瓜烂熟,张口便能引用其中的隽语。他为《每日电讯报》撰写编辑的讣告妙趣横生、极受欢迎,好不容易才抽出一点时间,匆匆赶到广场饭店大厅。无论是文章麦凯还是真人麦凯,此君永远是精力充沛、乐死人不偿命的同义词(比如,“S先生并没有死,对于我们的错误所造成的种种不便之处,在此谨表歉意”)。他的存在总是伴随着(这是我们的衷心希望)高高举起的一品脱富含酒精的玩意儿。

1986年,在麦凯只有十五岁时,第一股实话实说的讣告新风吹进伦敦。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精力与勇气兼备的《电讯报》编辑让这种形式的讣告成了传统,传承到了麦凯手中。追本溯源,开风气者是《电讯报》讣闻版之父休?马辛伯格。下面就是他推出的一道盛宴,能把人看得目瞪口呆

 第三任莫尼班爵士日前于马尼拉逝世,享年55。该爵士以其人品及生平事务,为贵族血缘论的抨击者提供了丰富的弹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