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纽约的兴衰(4)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作者:(美)玛里琳·约翰逊


伦敦《每日电讯报》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发布了塞格瓦女士的讣告。因无法独立核实该消息,本报所载者即以《电讯报》为本。因报道和编辑方面的错误,在塞格瓦女士所饰演角色上也出现了疏漏。《电讯报》表示,该报已经就这一错误展开调查。

我们这次会面后不久,斯特拉姆又发布了一条针对十二年前一则讣告的勘误启事。目的何在?这样一来,以电子形式储存的过往记录会更加准确。跟过去相比,现在这一行可真是郑重得多了。至于过去是什么样子,就用1854年《时报》早期的一则勘误消息为例吧。标题是鲍耶警官没有死。

昨天发布的一则新闻声称,鲍耶警官已离开人世。事实正相反,这位讨人喜欢的警官昨天还在街上巡逻,身体健康无恙。本报新闻源于一家晨报刊发的讣告。没有人知道该报此举的原因。

斯特拉姆有个规矩:回避在讣告中宣称某某人是全日本年龄最长者、是最后的内战遗孀或《豪迪?都迪》片集诸演员中最晚辞世的。在他看来,只要涉及这个“最”字,统统不吉利。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作者常常不愿注明消息来源,担心这样做破坏了文体形式。这很不好。”像麦格那种编段子的好手确实需要有个编辑勒紧他们的缰绳。

讣告是对编辑的考验,特别是遇上哪位名人意外去世,又正好赶在三天长周末快结束的时候,或是来了一场暴风雪,存稿中没有预先备好的讣告,唯一可用的作者又太嫩,不熟悉丧主。亨特?S?汤普森开枪自杀时,以上种种十分不幸地汇合到了一起。总统日那个长周末,斯特拉姆大半个晚上都在打电话,向年轻的作者解释什么叫强烈主观性的新闻报道 ,它有什么重要意义。能够倾听这位来自新泽西、有三十四年新闻从业经验(最后二十六年在《纽约时报》任职)的老前辈详尽分析主观性报道,准是个难得的机会,实在太宝贵了。斯特拉姆知道汤普森作为一名记者的重要地位,结果就是,其他各报的讣告以毒品和枪枝为主要内容,真正抓住要点的只有斯特拉姆。周一的讣告只是个满足新闻追新要求的急就章,但仍旧十分得体。这份讣告的最终版本于星期二刊出,由迈克尔?斯拉克曼执笔,体现出了斯特拉姆对汤普森的重要性的认识。

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汤普森先生多次引导公众将注意力集中于问题的关键。这种情形通常出现在采访过程中和他的个人报道里。他仿佛在说,他所报道的其实不是枪枝和毒品,也不是破坏人行道和草坪,他要做的是抓住公众的注意力,将它集中到领导阶层的失职和社会的虚伪上……(汤普森说过,)“权力和谁掌握权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个下午,斯特拉姆要编辑的讣告是他最喜欢的一类:几乎没人听说过这位丧主,但人人都受过他的影响。死者名叫莫莱斯?希勒曼,“一位微生物学家,研制出了预防腮腺炎、麻疹、水痘、肺炎、脑膜炎和其他许多疾病的疫苗,拯救了数以千万计的生命……也许比二十世纪其他所有科学家加在一起所拯救的人更多。”在此或许可以借用赌马客的说法,黑马,指被所有下注者忽略的良驹。希勒曼一生的成就是如此辉煌,可绝大多数读者从未听说过他。有鉴于此,执行总编们决定把这则讣告的开头部分放在《时报》头版右侧偏下处。执笔者劳伦斯?K?奥特曼是一位专门采写医学领域的老资格记者,他先列出研制这么多疫苗所需的种种科学功底和天赋才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接着以得体的笔法为希勒曼画像:

希勒曼博士身高六英尺一,鼻尖架着一副阅读眼镜,喜欢自称为背弃基督教的背信者。希勒曼博士常常参加科学会议,只有在那些场合,他才可以显露出暴躁易怒的一面,说几句不登大雅之堂的笑话,让同行们乐不可支。

到了倒档部分,奥特曼回过头来,叙述死者的生平。“1919年8月30日生于蒙大拿州迈尔斯城,母亲死于生产过程,同时死去的还有他的双胞胎妹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