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国际碳交易市场热络

中国困局:中国经济安全透视 作者:江涌


 地球变暖,本是一个似是而非、见仁见智的话题,但是如今在西方强大舆论攻势下,怀疑论者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了。在地球变暖的“定理”下,全球人民行动起来了,在西方“一二一”的口令声中,调整参差不齐的步伐,以“拯救”人类的共同家园。由此,碳交易市场因理性抑或非理性而迅速热络繁荣,不能不让人感慨“无形之手”的巨大魔力。

碳交易发展态势逼人。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不是自然可交易商品。1992年签署的《公约》及1997年通过的《议定书》为碳交易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以欧盟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对碳排放行为进行总量控制,导致碳排放权产生稀缺性,从而人为创造了一种有价资产。

2005年《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出现爆炸式增长,市场参与者从最初的国家、公共机构向私人企业及金融机构拓展。据国际排放交易协会统计,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市值为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

随着世界进入低碳时代,碳交易市场正日益成为国际经济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据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据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低碳经济扩张方兴未艾,国际碳交易外延不断伸展,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正受到越来越紧的市场裹挟。首先,企业跨出国门将必须遵守发达东道国硬性约束,包括自身运营排放、上下游排放、产品使用排放三个层次的规定。在欧洲,碳排放正成为企业例行的风险管理项目,并对财务报表产生直接影响。瑞士再保险和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甚至拒绝为碳表现不良的企业提供服务。

其次,来自国际供应链的减排压力倒逼。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低碳标准”,绿色供应链成为新的门槛。目前,沃尔玛已要求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碳足迹”验证,贴上不同颜色的碳标签,其中大部分供应商是在中国。大量原材料企业、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必须降低碳排放,否则将拿不到相关跨国公司的订单。

再次,碳治理成为国际金融投资决策的重要考量。企业排放渐渐成为高管、机构投资者、保险业者密切关注的事务。2002年,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敦促公司主管把气候变化视为核心价值驱动力,董事会参与环境规划并监督公司碳责任。同年,英国修订退休基金披露法则,要求投资机构在选择、保留投资组合时,明确纳入社会、环境和道德考量。

碳交易市场纵横分裂。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并未形成统一市场。全球范围内共有20多个碳交易平台,交易标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以及由此衍生出来期货与期权金融产品;二是产生实际减排效果的投资项目。

基于项目的碳交易市场是一级市场,涉及具体减排项目开发。发展中国家对一级市场的贡献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08年,围绕发展中国家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交易规模为65亿美元,占全部一级市场的90%;围绕发达国家的“联合实施机制”(JI)交易金额仅为2.9亿美元。从供需结构来看,欧洲是主要需求方,2008年占据一级市场份额的80%以上。中国是CDM市场上的最大供应方,2008年占据CDM市场份额的84%,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

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市场是二级市场,具有排放权价值发现的基础功能。受排放配额限制的国家和企业,通过购买碳交易单位来满足排放约束。配额多少与惩罚力度大小,影响着碳排放权价值的高低。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基于配额的市场交易额为920亿美元,占全部碳交易总额的74%左右,规模远大于一级市场的72亿美元。

国际碳交易绝大多数集中于相关国家或区域内部,市场规则多种多样,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不同市场之间难以直接跨市场交易,形成了国际碳交易市场高度分割的现状。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2005年成立时,碳交易总量仅为9400万吨,2008年已猛增至28亿吨,占全球碳交易总量的近60%。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对欧盟27国实行“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是一个欧盟内部的强制减排配额市场。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于2003年,是全球第一家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2008年市场规模约为3亿美元。

碳交易金融化倾向突出。本质上讲,碳交易是一种紧密联系绿色实体经济的金融活动。通过碳交易,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向企业或项目,推动技术革新和优化转型,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碳金融交易既包括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交易。

碳排放权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的一个全新的国际价值符号,“碳货币”体系竞争悄然成型,各经济大国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国际货币霸权崛起,通常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与结算紧密绑定在一起的。从19世纪“煤炭—英镑”、20世纪“石油—美元”,再到今天的“碳排放—X元”,演绎出国际主导货币依托能源贸易崛起的一贯路径。欧元在碳货币领域已抢占先机,在全球碳交易配额或项目市场都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日元开始发力,澳元、加元都具备提升空间。如美国会最终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又称《瓦克斯曼-马基法案》),美元在碳交易领域的话语权也将大大加强。

碳排放权还进一步衍生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如碳减排期货、期权等。碳金融衍生品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新贵,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可能会超过任何金融产品。首先,碳资产备受私人金融资本青睐。自2004年以后,私人资本开始大举投资减排项目,截止2007年底,私人资本主导的基金数量超过了政府机构或组织主导的基金,如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等都非常活跃。

碳交易指数成为金融市场一个重要指标。2008年,纽约—泛欧交易所推出低碳100欧洲指数,成为第一个有低碳排放记录的欧洲公司指数。金融市场更以此为基础,创建了碳指数交易基金(ETF),如巴黎银行Easy ETF,就是在纽约—泛欧指数基础上建立的指数交易基金。

另外,传统银行业积极参与碳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常见途径是,为碳交易提供中介服务。之后,逐渐发展出多种形式,包括设计各种碳金融零售产品,以及为企业直接提供相关融资服务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