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坏的日子真的远去了吗(1)

中国这些事儿 作者:22度观察栏目组


有人说,萧条的唯一原因是繁荣。静止,增长,信心,兴奋,跳跃式发展,震荡,压力,停滞……经济总是在繁荣与萧条交替的周期性循环中前进。今天,很多人都遭遇了从未经历过的萧条。

从全球繁荣到万丈深渊,也不过疯狂这一步之遥。

萧条,吞噬着世界的财富,也改变着世界的格局。所有的国家,都不再是客体和旁观者,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博弈方。

是谁导演了这场戏?金融危机是谁的墓志铭?中国在经济危机中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冷暖?中国如何走出经济危机?在崛起者的行列中,有没有中国的位子?危机中,蕴藏着什么样的机会?

金融危机是谁的墓志铭

2008年,华尔街的丧钟敲响了,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出现经济危机;2008年,世界的经济曲线一再划破经济学家预设的崩溃底线。

这是一段令人无法忘记的历史,这是一个令人想起来就感到战栗的记忆,这是一个随时都有噩梦的时代。市场疯狂了,直接把整个世界经济带入百年难遇的剧变中。洗牌变得残酷,资本市场变得狰狞,脆弱的经济急转直下。破产、重组、失业、救市,成为经济词典中最热门的词语。

有人说:“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已走到末路,只照顾少数富人的制度必败”。事实上,不管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都看到无数散落的碎片,萧条的阴霾触手可及。20世纪30年代令人胆战心惊的大萧条只安静了几十年。

今天,不管我们站在预言家们所设定的哪一个点(谷底还是半山腰),都不禁要问,是谁葬送了华尔街,是谁拿走了华尔街的钱,是谁吞噬了我们的财富?金融危机,到底是谁的墓志铭?

从繁华到衰落,我们都难以忽略金融衍生品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为金融经济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提供了可乘之机。衍生品市场归根结底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且衍生品市场最开始的确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到最后,衍生品市场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开始自我服务,甚至开始自我繁衍。

嘉宾朱民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为什么这么大的泡沫没有控制,没有约束。回头看这件事,它存在的客观基础有几个:

第一个是流动钱多,大家想办法把钱花掉。

第二个就是整个风险管理水平模式化大大提高了。大家觉得通过计算机模式,可以把风险很任意地分配出来。而可控的风险并不在我手里,归根结底在系统里。

第三个是整个金融机构的贪婪。当人们发现有大量流动性的钱,风险可控,并可以制造产品赢得高额利润的时候,人们当然去追逐这个东西,所以就把整个金融业服务的根本目的搞反了。事实上金融业应该回过头来踏踏实实为实体经济服务。

经济金融化愈演愈烈,整个实体经济逐渐向虚拟的金融化波动,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拼命思考“消费者如何达到最大化效用,厂商如何实现最大化利润,投资者如何得到最大化回报”。经济金融化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可以吸引海量资金的房地产。“居者有其屋”的消费需求,格林斯潘连续降息,不断撩动着人们疯狂的消费神经,金融衍生品的规模从7800亿美元膨胀到62万亿美元。

“次级贷款行业”这个曾经可以点石成金的名词,掠去浮华和疯狂,只剩下苍白而滑稽的结局――原来,它除了制造“无中生有”,竟是一无是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