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文学中的女性声音

写作的女人危险 作者:(德)斯特凡·博尔曼


“爱,并没有国界。”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在她的《金色笔记》中反复传达的主题。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莱辛的评价是“一个女性经验的叙事者,她带着怀疑精神、激情和生动性解析这个分裂的文明”。她洞悉世事的面容和笑容虽已苍老,却不禁吸引了许多人。文学家和艺术家也因此增加了一项义务,就是以个人魅力影响更多的读者。《金色笔记》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女作家,战争、疾病和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所带来的挑战,使她感觉在时代的影响下,个体早已成为一个残破、可笑的卒子,内心的亏空也削减了她的创造力,在一系列抗争中,她试图用文学的形式来寻找答案。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艺术家异化为“怪物一般孤独、沉醉在自我陶醉之中、仅凭一只脚站立”的生物,无法对时代和社会作出任何贡献。还好,他们中间还有极少的一部分人,他们没有被焦虑和自恋的群体情绪所左右,而是坚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对于莱辛本人来说,《金色笔记》也是她第一次尝试如此宽广的主题,在一本书中展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先锋思想和反抗运动。

像许多在三十年代成人的西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莱辛曾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热忱地追随马克思主义,后来回忆,这是她“第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希望建立一种世界大同的新伦理”。但是这种狂热也带来极大的危险:“艺术创作给个体带来持续的痛感”,但是为了实现集体主义和更美好的生活就必须作出牺牲。虽然莱辛等知识分子因种种原因而感到困惑,被深重的失望和疑虑所折磨,但是心底一直保留着些许“共产主义”的理想。

不过,也出于同样的原因,莱辛一直对妇女解放运动有所保留,并让她的女人公安娜在一次演讲中结结巴巴地说出:艺术应该从集体主义中回归到个人。个人才是文学创作的植被和温室,当每个人都真正理解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时,才具备能量使得创造力回归。多丽丝 莱辛曾在获奖致词中说:“最终我发现,没有什么比 个人 更重要。人们只有先明确什么是个体的存在和需要,才有可能实现其他理想。”当人们将每个个体均看做是“微型宇宙”时,才有可能共同达到某个崇高的、有利于集体的目标。在写作中,这位伟大的女作家也实现了自我成长,她终于理解了“每个个体都有存在的理由,并没有什么一致的判断标准,同样没有什么人能够具备全部的经验,或是掌握所有的知识”。

不仅仅是爱,文学和艺术也是一样,在多丽丝 莱辛看来,它们不仅跨越个体和国籍,而且可以超越性别。世界文学是由男人和越来越多的女人共同书写的,它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无论作者的国籍、种族、性别、宗教、出身是什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