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民国]净空法师(4)

大师读心经 作者:弘一法师


本经一开始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不但无色,亦无受想行识,亦无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亦无十八界,十八界?眼界乃至意识界。这些都是法相,空是讲法性,法性上无此等虚妄相。六祖在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又说:“本来无一物。”说明自性本体,清净无为,诸佛与大菩萨所证的即是此事,凡夫之迷亦迷此事。蕴处界这些现象,迷了时候才有。为什么有迷?为什么迷了就有这些现象?此乃严肃问题。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世尊提出此一问题,世尊有很巧妙的答复。诸位如欲知其详,请查阅《楞严经》第四卷经文。明了即开悟,否则仍在无明壳中。一定要自悟,如被别人说破,就把自己的悟门关闭了,以后很难开悟。所以真正善知识不会把问题说破,他诱导你豁然大悟,此教学方法之善巧。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此肯定的说,即等于此经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五蕴,无十二处十八界。相是有,性是无,性中既无,相有也不是真有,此关键之所在。以第一句作一说明,空中无色,即今天所讲的物质,物质在感觉上是有,是假有、幻有、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真有就有妨碍,细心观察,不难得到真相。如真有,理与事、事与事,皆有妨碍。如看电影,银幕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虽然现出画面,并无染着。

性为银幕,没有生灭、染净、增减,而画面有生灭。明白之后?心地清净,叫做开悟。心中不再有妄想、执著、取舍、得失,离开一切虚妄想执想执著,恢复自从的本体,自性是本来有的,所以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即佛之知见,念佛人如明白这个道理入此知见,即是经上所说的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可知事实真相对念佛人来说非常重要,若是明了就是明心见性。心是相,即诸法,诸法是心变的,阿赖耶变的;性即此地讲的空,自性的本体。心是本体,心是作用,见性即明心了。明心见性之后,不再有妄想执著,凡圣的见解也都没有了,说性说相,皆不可得,何况诸法,本来无一物,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不起心,不动念,一切现象现前,清清楚楚,此人即是佛菩萨。有人说,既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又何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应即佛果地所证境界,根性利的人可以体会而不易证得。虽能体会而烦恼习气未能剧断,在一切境缘幻象中,还是会起心动念,仍有可能堕入轮回。不但凡夫,连大菩萨都怕堕落,于是华严会上大菩萨们都发愿求生西方,如此看来,焉能轻视净土法门。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这一段说明世尊善巧的教学,前四句讲十二因缘,末一句讲四谛。十二因缘与四?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说明生死轮回之事实真相。十二因缘总共有十二条,谓之十二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条循环不息,形成三世轮回现象。前二条属过去世,无明是因,因无明而引起的一切作业是行。有过去之因缘才有今生之果报。从识到受,这五条是今生果报。十二因缘中所说的无明非大乘经中所说的根本无明,而是枝末无明。根本无明破了就成佛,枝末无明破了只能断见思烦恼,证小乘辟支佛果。无明是迷惑,有错误思想见解,才有错误的行为。行即造业,?业必受报,受报必来投胎,投胎即是十二因缘第三个识,识俗称灵魂。他来投胎,真正因缘是无明与行,父母属增上缘,投胎要找有缘的父母,子女与父母之因缘不出四类:报恩、报仇、讨债、还债。有这种恩怨债务才生在一家。投胎之后在一两星期之内,什么都说不上,给他一个名字叫名色,名是说他有精神,色是说他是物质,以父精母血为身体,此刻尚未长成人的形状,世人谓之胎盘。在母腹中逐渐长大,眼耳鼻等逐渐形成,名为六入,即是胎儿。触是的母体出生,与外面世界接触。初生婴儿二三岁以前,只有触,没有受。当其有苦乐忧喜的感受时即是受。有乐之感觉,必生爱憎,故受缘爱,有爱必为取舍,故爱缘取,因妄取故即成业有。此爱、取、有三条是今生的因,有今生之业因,必有来生之果报,故有缘生,生缘老死。此是十二因缘运行之过程。昔日农村儿童往往到七八岁时还能保持天真,只有触而无受,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今天一两岁的小孩即能察言观色,已丧失了天真,很可怜。佛说投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引业,引导众生到什么地方投生,过去生中曾修五戒生人道,修十善生天堂。同样是人而生活享受遭遇迥不相同,属于满业。最重要的是今世修行,对爱、取特加防范,若先由爱上断,则可收事半功倍?效。反过来叫“还灭论”,为何有老死,因有生;为何有生,因为行业。一项一项往上推,十二条中如有一项断掉,轮回就没有了。我们今生能下手修行的只剩三条——爱、取、有,只要断一个,六道轮回就解决了。生死业因即是爱,爱不重不生娑婆。贪爱五欲六尘,贪爱名闻利养,什么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就超越六道,永脱轮回。如不能在爱上断,在取上断也行。对一切法不取不舍,不舍是顺受,不取是不造业。随缘了旧业,不更造新殃。至于从有上断,只有诸大菩萨再来人,与众生合光同尘。如众所周知的济公活佛,不拘小节,不守清规,不守戒律,好像?取有都有,其实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乃上上乘真实工夫。凡夫只能在爱取上下功夫,爱取有是无量劫来的习气。今天初闻佛法,了解事实真相,而境界现前,毛病习气又来了,见到顺逆境界又生爱恶之心,贪嗔痴慢,自私自利,念头一起来,要紧的是觉悟,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一切念头就对了。

四谛是“苦集灭道”,此四字亦说两重因果。苦是现在果报,集是过去的业因,灭是修行人未来证得的果报,道是现在修学的因缘。简言之,谛是确有其事,佛说三界皆苦,三苦八苦,此处不必细表,初学的人往往不以为然,因世间快乐事很多,为何说是苦??世间乐事可以变成苦,谓之坏苦,而苦事不会变成乐,可见乐不是真的。要紧的必须知道为什么要来做人,轮转六运。佛观察得透彻,人生为酬业而来,造善业得福报,造恶业受苦果,这是事实真相。看他人享受,自己受罪,认为上帝佛菩萨不公平。存这种思想,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造恶业,一定要对因果律深信不疑,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改造自己的命运,但这不是彻底解决之道。

这样做,今生来世可能得大福报,但不能保证生生不造罪业,如福报享尽,恶报又现前,必堕三涂,要根本解决,必须超越轮回。修道证果,果?灭,灭烦恼,灭妄想,灭执著,灭六道轮回。在四谛中最重要的是修道,修出离生死轮回之道。佛在经论中说了许多修行法门,门门皆可成佛。我们每人根性不同,迷悟、习气、染污亦异,如选择的法门不适合自己的根性,勉强去学,耗费精力而得不到效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