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结果导向而非过程导向(2)

标准商务礼仪课 作者:陈丁荣


孟轲听了这话十分恼火地说:“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应该干的事。’偷鸡的家伙却说:‘请允许我减少一些,一个月只偷一只,等到明年我就再也不偷了。’如果知道那样做不合乎礼仪,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孟轲认为宋王对实行仁政缺乏诚意,他又离开了宋国,去了滕国。

滕文公待孟子如上宾,事无巨细都要请教他。孟子的许多重要思想都是在滕国期间发表的。孟子帮滕文公在滕国实行了仁政,但滕国只是个小国,而孟子的目的是要把仁政推行于整个天下,光靠滕国的力量是办不到的。

正在孟子为此苦恼之际,千里之外传来了魏国梁惠王招贤纳士的消息,孟子便毅然离开了滕国,去了魏国。孟子来到了魏国大梁。梁惠王一见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大概有什么法子对我们魏国有利吧!”

孟子听到梁惠王劈头就问利,很不高兴,马上针锋相对地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

假使大王总想着怎样使我国有利,大夫总想着怎样使我家有利,士人和百姓也总想着怎样使自己有利,这样全国上下都互相争利,国家就危险了。”孟子的一番话令梁惠王无言以对。

孟子认为仁政是最好的强国之道,他反复向梁惠王宣传,希望通过梁惠王实现自己的仁政理想,但梁惠王却一心只想用战争手段向齐国、秦国报仇雪恨,收复失地。

孟子在魏国虽然一直受到礼遇,但他的主张并没有被梁惠王采纳。两年后,梁惠王去世了,梁襄王即位,孟子认为他是个没有作为的人,便离开魏国重返齐国。

初到齐国,孟子对在齐国实行仁政充满了信心,他对刚即位的齐宣王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一天,齐宣王和孟子在宫中闲聊,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和晋文公他们的事情,先生可曾听说过?”

孟子冷冷地回答:“我是孔子的信徒,从不称颂齐桓、晋文霸道的事。如果你一定要谈一谈,那么,就谈谈如何统治天下吧!”

齐宣王说:“也好。先生就给我谈谈怎样才能统治天下吧!”孟子点点头,回答说:“安抚百姓才能统治天下。”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孟子马上回答:“可以。”

齐宣王好奇地问:“你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孟子于是从分析齐宣王不忍堂前祭祀的牛被杀,而改以羊代替是仁爱心的表现入手,把齐宣王的兴趣引导到关于仁政的讨论。

齐宣王完全被孟子的高论所折服,他说:“我个人思想混乱,不能达到你所说的境界。希望先生辅助我,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不聪明,也愿意试一试。”

齐宣王拜孟子做了齐国的客卿,参与议论朝政,当话题讲到王天下的道理,他还有兴趣听,而当讲到仁政的具体措施和反对兼并战争,他就毫无兴趣了。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王让位给相国子之之际,派兵攻燕灭了子之。伐燕之前,齐宣王曾征求过孟子的意见,孟子支持出兵进行一场仁义之战。

平息燕乱后,孟子本以为齐王会安抚百姓及为燕人选置明君后就撤兵,谁知齐王不但不撤兵,还对燕人大施暴政。至此,孟子对齐宣王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彻底破灭了,他辞了卿位,回到家乡,教课讲学,著书立说,为后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