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行业:看多中国银行股(2)

财富预言 作者:《证券市场周刊》主编


首先是票据占比下降改善息差。在1、2月新增贷款中39%、47%是票据,4、5月份降到19%、10%。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票据占比已经由2008年10月底的5%/6%提高到10%/15%。假设,1年期贷款利率5.31%,票据收益率1.6%,票据占比下降1%对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息差提升为1.83BP/2.16BP。

需要指出的是,下半年随着票据逐渐到期,票据新增占比预计会大幅下降(甚至为负)。目前金融机构中票据占比10.1%,假设后面每月新增贷款3000亿元,票据占比不能超过300亿元,票据占比才会开始下降。

目前来看,债券利率与拆借利率已在历史低位企稳。我们判断,未来存在向上的可能性,原因有二:

一是银行间流动性充裕环境有所改善,从第一季度数据来看,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已经下降;

二是国债和地方债及短期票据的发行将进一步改善银行资金使用压力。

估值可提升

上面我们探讨了银行基本面,那么目前银行估值水平能否接受呢?

关于银行估值,我们认为,在行业趋势向下、市场悲观时,PB估值在“寻底”过程中更为有效;但在行业趋势向好、赢利增长预期提升时,PE估值在“找顶”过程中可能更为有效。

目前银行股估值在16倍PE左右,相对于2009/2010年6.6%/15.4%的业绩增长预期,似乎存在折价。那么,相对于大盘的折价在什么水平合理?

分析银行股2002年以来相对于沪深A股流通指数的折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虽然银行的PB/PE相对于沪深A股流通指数折价的趋势一致,但其绝对水平却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2007年1月之前,银行股相对于沪深A股流通指数的PB一直是溢价的,基本上在1.15~1.50之间波动;但2007年之后,相对PB持续下滑,直到在0.85左右稳定下来,形成新的中枢。

相比之下,沪深A股流通指数的PE比价更为稳定,除了2006年税改这个制度性因素带来的大幅偏离外,整体上2002~2008年10月之前的中枢稳定在0.70~0.85之间。 PE折价稳定而PB折价下降,背后原因是中行、工行等大市值公司在2006年相继上市,其资本充足率较高,杠杆较低,导致行业ROE中枢相对下降。资本充足率提高,杠杆下降,银行风险降低,应该享有更高PE才对,但由于A股市场偏好“小市值”股票,“大市值”往往享受估值折价,大行上市后行业的“大市值”特点加剧,因此行业享受了“大市值”折价。

紧缩预期年底

当然,银行股的估值与流动性环境密切相关,这在短期内是否会改变呢?我们认为,短期流动性基础转变存在压力:

对于国内,出口与房地产是目前解放经济复苏的两翼,出口取决于海外经济恢复与消费增长,房地产成了必然选择,而流动性是稳定房地产价格、提高房地产投资的基础。因此,短期内流动真正改变的基础尚不具备。

对于美国,美国经济复苏刚开始,虽然在去库存化和退税带动的消费刺激下,美国初现恢复状况,但主要投资、消费信贷等关键指标尚未看到。美国经济以居民消费为核心的“去杠杆化”长期趋势和储蓄率的持续攀升导致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脆弱,在新增增长点显现之前,美联储难以有实质收缩流动性。

由于全球央行大量注入流动性,通胀预期成了影响流动性收缩进程的因素。温和的通胀预期推动市场“再通胀”过程,从而有助于经济复苏。在中美经济复苏预期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又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通胀预期升温。市场所隐含的未来5~10年的通胀预期已经恢复到雷曼破产前的较高水平。

但是,通胀预期很大程度上由美元贬值预期决定。考虑到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PPI理论上较难向CPI传导。但通胀预期可以影响消费者与投资者行为,从而对真正通胀产生正向作用。总体上,通胀预期在十几年以来一直较为稳定,包括2008年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扬对5~10年期的通胀预期也没有产生太高推动作用,因此,要通胀预期大幅上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国金宏观组初步认为,流动性紧缩的预期可能在2009年年底才发生。从美国看,2008年初开始创立的各种短期流动性机制将在2009年年底自动结束,美联储将不会延长这些机制,这些可视为收紧的第一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