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石油行业:瞭望行业复苏(3)

财富预言 作者:《证券市场周刊》主编


国内油气行业有望成为全球亮点

2009年,中国油气行业在全球行业调整的过程中仍将保持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以政府和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我国油气行业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有望成为未来几年全球油气市场中的一大亮点。

首先,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政府刺激经济政策的投资重点之一,随着西气东输二线等一批重要的油气管道和储备设施项目的加快推进,中国将进入又一个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高峰期。此外,一批新的炼化项目和改扩建项目将陆续开工投产,LNG接收终端加快建设,陆上天然气、煤层气和海上油气开发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其次,中国油气行业“引进来”和“走出去”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对外合作将明显增强,天然气合作将进一步加快。能源基础设施的高强度投资为国际资本提供了新机遇。相对于低迷的世界石油市场,快速发展的中国石油市场对外资的巨大吸引力更加凸显,国内对外合作将可能出现新的突破。

未来一个阶段内,我国石化行业转变转型的亮点将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传统石化行业内部格局的调整;

二是天然气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制度调整;

三是国内企业“走出去”并购及国际合作战略的探索和发展;

四是新的替代燃料的发展。

《石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要求经过三年调整和振兴,到2011年,石化产业达到“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的目标。行业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节约成本和能源的消耗,提高企业竞争力,更提升大类石化资产的配置吸引力。

随着新建的几个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级乙烯项目的陆续投产,等量替代的小产能的淘汰变得可行,行业格局的转变正处在“拐点”来临之前的位置。此外,国内炼油行业竞争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民营油企对国内炼油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正在加大。

在成品油销售领域,国有企业、地方企业和外资共存的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除了中石油、中石化外,从2009年开始,中海油(惠州炼厂)、中化集团(泉州炼厂)也加入南方成品油销售市场的竞争中。   世界天然气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08年世界天然气消费预计达2.99万亿m3,增长约2.4%。其中非洲、亚太、中东地区天然气消费增长突出,年均增长率近5%。天然气管道建设明显提速,2008年世界天然气管道投资预计达238.3亿美元,增长19%。北美、东欧和前苏联、亚洲等地区是管道投资的重点,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8%、24%和21%。随着LNG贸易的快速增长,全球天然气液化能力明显提高,2008年年底达约2.04亿吨。

在国内,西气东输、川气东送输气管道及大连、福建等地LNG接收站的建设及投产,成为2009~2010年我国能源事业的重中之重。此外,随着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的展开,天然气产业链条上各利益体的关系将理顺,天然气行业在我国将“大展宏图”。

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和环境压力的增加,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速度加快。有关国家大幅提高生物燃料的发展目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燃料乙醇产能不断扩大,产量迅速增长。美国和欧盟在这方面的投资约占全球的70%。2008年巴西燃料乙醇日产量达到274亿升,并开始利用乙醇生产有机化工产品替代石化产品。

美国从1992年开始鼓励替代燃料的使用,2007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2007能源自立与安全法》,强制规定到2022年可再生燃料产量指标要达到360亿加仑,其中60%要来自纤维素乙醇等生物燃料。欧洲的生物柴油已占成品油市场的5%以上。欧洲议会免除生物柴油90%的税收,促进了生物柴油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外,生物燃料已经向产业化的方向快速前进了。

替代燃料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近期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车用甲醇的标准,该标准将于2009年11月1日实施;而第二代生物柴油尚处于研发阶段。我们相信,如果明确方向,健康发展,生物燃料行业将会在我国创造内需市场、提供就业、替代石油、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旧模式结合,能源“安全”新解

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逐年提升,能源安全问题凸显。而在此当中,油、气又是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本。因此,油气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是我国未来能源行业要持续做的事情。

1998年,因亚洲金融危机而引发的经济下滑,促发了石油石化行业的历史性大重组,导致了BP、埃克森美孚等几个超级石油公司的产生。2009~2010年,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如果油价长期保持低位,一些规模扩张快、债务压力大、资金明显紧张的独立石油公司很可能出现财务危机,成为大公司的收购对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