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双城记(4)

记者不写新闻 作者:陈文定


关于默哀

2009年5月12日14时28分,低头默哀还是不露声色,这是个问题。

几乎所有记者倾巢而出,分布在深圳的各个角落,试图准确记录城市在这一分钟的脉搏强弱。路上,总难免想起去年的5月19日,那一分钟里,万笛齐鸣,悲恸凝固在空气里,随后升华。

而这次不同。14时刚过,行走在大街上,气氛与往日无异。来到派驻的岗位,某汽车站。候车厅熙攘,人来人往,多数人目光涣散,只有中央区域特别——20多位穿制服者正忙着列队,身后的大屏幕提醒,地震一周年到了——熟悉。

去年5月19日这个时候,在某四川方面驻深机构,也是同样的气场,在场的人们仿佛等待着在指挥下表达悲伤。多年学校、社会教育后不再习惯自如地抒发情感?谁也不知道。有人俨然如起跑前的运动员,看得出,在情绪上默默等待着时间的临近,在汽笛终于到来的那一刻,分毫不差地呈现出悲伤的面容。

眼前的人们终于列好了队。27分,开始沉默。28分,有人宣布“默哀开始”,整齐地低下了头。

表情并不一致。维持,这种状态俨然是主流,多数人维持着五官紧绷的面孔,肃穆站立,面无表情,等待着3分钟默哀时间流过。也有动情的。人群里,一位老大姐从默不作声到泪湿满襟,只用了50秒。眼泪流得悄无声息,却苍劲地在脸上成河,她只得小心地抬起手来抹。

她是广东人,并无亲友在川,只是想起了十万同胞的遭遇,她心头一酸,我心头却一暖。

与同事们汇总,不少人一无所获。在东门,靓妞照旧傍富,旺铺依然招租,热闹如故;在罗湖,进出的深港人士不曾放慢脚步;川人聚集处,也无亮点,肢体上默哀的,多数在指挥下进行——莲花山上,有公司将全体员工载来默哀;机构之中,工作人员被组织到电视机前默哀。

街头却缺少发现。除了零星几辆汽车摁响喇叭外 ,路人多数行色匆匆,被问及时,倒少有人忘了这层伤痛。为什么不停下步伐,无声悼念一会儿呢?面对问题,常收到一脸尴尬。

深圳人绝不缺少情感,只是当指挥缺位的时候,他们似乎遍寻不到了表达悲伤的节奏。也许不仅深圳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国人都非易事?

低头默哀,还是不露声色,不仅是个问题,还是个尴尬的问题。

(叶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