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2)

沉思录Ⅱ 作者:(古罗马)爱比克泰德


看事物要看其本来面目。世间万物不是为迎合我们的期望而出现的。它们该怎么发生就怎么发生,人们该怎么行动就怎么行动。要乐于接受你实际得到的一切。

张开你的眼睛,看看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样就可以使自己免受虚情假意和本可避免的破坏所带来的痛苦。想想那些使你愉快的事物――你依赖的工具,你珍视的人。但要记住,他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与我们碰巧如何看待他们是两码事。

作为一个练习,考虑一下你喜欢的最小的东西,比如,假设你有一个最喜爱的杯子。它毕竟只是一个杯子,所以一旦被打碎,你不会太在意。

接下来,想一想那些你对其感情和思虑更加强烈的事或人。比如,要记住,当你拥抱你的孩子、丈夫或妻子之时,你所拥抱的是一个终有一死的人。这样,如果他们中有人死去,你就会平静地接受那个事实。

当某事发生之时,你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态度。你可以平静接受,或者心生怨恨。真正使我们恐惧和惊慌的,并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们思考它的方式。使我们不安的并非事物,而是我们对其意义的诠释。

你可能会产生冲动的想法,对事物的存在方式会有些反射性印象,可千万别用它们来吓唬自己!事与人的存在,既非我们希望的那样,也非看上去的那样。它们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识别表象以认清事物的真相。从现在起,对看似不快的每件事都说:“你仅是一种表象,绝非看上去的那个样子。”然后按照刚才讨论过的原则,对这件事进行透彻的思考:首先要思考这个表象有关的事物是否在你的控制之内?如果在你的控制之外,则要加强修炼,不要对此感到忧虑。

慢待源于错误的印象。如果有人对你不尊重或说你坏话,记住这一点:他们这样做,是出于他们对你的印象,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期望别人看待你像你看待自己一样,这是不现实的。如果人们是依据错误印象得出结论的,那么受损害的不是你,而是他们,因为被误导的是他们。当某人把一个真实的命题看成是错误的,这个命题自身并未受到损害,只是那个持错误观点的人被骗,因此受到了损害。一旦你明白这一点,即使被辱骂,也不太可能再有被冒犯的感觉。你可以对自己说:“在那人看来,事情似乎如此,不过那只是他的看法。”

没有人能伤害你。即使有人骂你或打你,甚至侮辱你,你也总是可以决定你是否将此视为侮辱。如果有人激怒了你,激怒你的其实不过是你自己的反应。因此,当有人似乎在挑衅你时,千万记住,挑衅你的只是你对事情的判断。不要让这些无关痛痒的表象扰乱你的心绪。

凡事不要当即就作出反应。退出冲突现场,这样就会有更开阔的眼界,并能使自己平静下来。

不要自责,也不要责备他人。如果折磨我们的是我们对事物的感受,而非事物本身,那么依此类推,责备他人就是愚蠢的。因此,当我们遭遇挫折、受到烦扰或感到悲痛时,决不要怨天尤人,而应检视我们自己的态度。

心胸狭窄的人习惯于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一般人则是自己责备自己。那些致力于智慧人生的人知道,责备任何人与事的冲动都是愚蠢的;无论责备他人还是自己,都将一无所获。

道义上的进步获得突破的标志之一,就是责备逐渐离我们而去。我们知道指责是无用的。我们越是审视自己的态度,并说服我们自己,就越不容易被激烈的情绪所左右――在这种情绪下,我们容易为那些不请自来的事件找到解释。

事物只是该怎样就怎样,他人愿怎么想就怎么想――这些都与我们无关。不要自责,也不要责备他人。

遭遇死亡和灾难能使人精神成熟。不要避而不见人生中的痛苦事件,相反,应当直面这些事件,并经常思考它们。通过面对死亡、疾病、失败、失望的现实,你可以使自己从幻象和妄想中解脱出来,免受痛苦,免生嫉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