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美元霸权对抗主权信贷(14)

金融战争:中国如何突破美元霸权 作者:(美)廖子光


通货膨胀完全是另一码事。一直到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的物价每年上涨15%,但经济还是突飞猛进。作为回应,美联储提高了贴现率,从4%提高到7%,并保持了18个月之久,以力求控制通货膨胀。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其他存储机构从当地联邦储备银行的借贷机构(贴现窗口)贷款所支付的利息。结果是1921年有506家银行倒闭。通货紧缩如同一场剧烈的风暴突袭美国经济,商品价格从1920年的顶峰下降了50%,将农民大规模地推入破产。商务活动下跌了1/3;制造业产量下降了42%;失业率增加5倍,达到119%,失业数新增400万人。美国经济急刹车似地停滞不前。在美联储看来,物价下跌是目标,而不是问题;失业对于恢复美国工业的健康生产、摆脱工资推动的通胀是必要的。中央银行家解释说,良药总是苦口的。

在这一点上,技术程序不经意地赋予纽约联储银行对华盛顿美联储的巨大影响力,前者同国际银行的利益密切相连,而后者的构成代表着更为平衡的国家利益。最初,美联储没有应用买卖政府有价证券的公开市场操作来制定利率政策,以之作为一种管理货币供给的方式。美联储不能简单地印发钞票,购买政府债券,加大货币供给,因为美元建立在黄金基础上,美国政府持有的黄金数量相对固定。银行系统的货币是完全通过当地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窗口发放注入的。地区联邦储备银行不买卖政府公债,而是接受贸易“实物票据”,当这些票据被清偿时,也就取消了银行系统的货币,从而货币供给能够根据维持金本位的“实物票据”论自我调节。地区联储银行购买政府债券不是为了调节货币供给,而是为了提高其各自的营业利润,它们才将闲置资金投放于有息且高度安全的政府债券,当今的机构资金管理者还是沿用这一方法。

那时,银行业经济学家不理解,当地区联储银行独立购买政府债券时,其总体效应将导致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向银行系统注入“高能”货币,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部分储备原则(partial reserve principle),通过循环贷款成倍地发放更多资金。政府出售债券时将发生相反的情况。美联储进行公开市场交易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将相应地上涨或下跌。当地区联储银行行动不一致时,信贷市场就会紊乱或崩溃,因为在公开市场交易中,某家地区联储银行卖出政府债券的同时,另一家地区联储银行可能在买进。

纽约联储银行第一任董事长本杰明·斯特郎(Benjamin Strong)看到了问题所在,并说服其他11家地区联储银行,允许纽约联储银行以协调的方式处理它们的所有交易。地区联储银行组建了由纽约联储银行管理的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其目的是追求整个银行系统的利润最大化。该委员会受到纽约联储银行的支配,后者与大资本中央银行的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进而与国际金融市场密切相连。美联储批准了上述安排,却没有充分理解其含义:美联储已落入纽约国际银行家的过度影响之下。对美国来说,这就是金融全球化的开端。1929年,美联储扮演的角色暴露了其致命的缺陷,它引起了股市崩溃却无力应对。

美联储降低贴现率最终消除了1920~1921年的美国经济衰退,美国经济随后进入繁荣的20年代。繁荣的20年代如同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泡沫,过去之后,将美国经济的部分产业及其从业人员留在贫困状态。由于产品价格上不去,农民依然是牺牲品;只有工作很长时间的工厂工人,才能共享20年代的繁荣,并从银行的放松银根中大举债务。由于繁荣时期的高失业率,美国工会失去了30%的会员。20年代的繁荣完全是由股市投机繁荣的财富效应推动的,到20年代末面临的是1929年股市崩溃,美国和全世界就此陷入大萧条。历史数据显示,美国经济1927年已经过热时,纽约联储银行董事长斯特朗依靠地区联储银行降低贴现率,美联储丧失了最后一个阻止1929年股市崩溃的机会。一些历史学家称,斯特朗这么做是为了实现其国际主义构想,甚至甘冒牺牲国家利益的风险。这是美国国会至今仍争论不休的一大问题。与格林斯潘一样,斯特朗认为,更可取的是通过增加流动性,处理好股市崩溃后的危机管理,而不是过早地以紧缩银根的预防措施挤干泡沫。这是一个战略问题,要求在大的泡沫里不断地挤干小泡沫。

20年代信贷放松的投机性繁荣吸引了许多人借钱购买股票,并把炒高的股价作为新的抵押,借来更多的钱以购买更多的股票。经纪人的贷款从1928年中期的500万美元增加到1929年9月的85亿美元。1929年,纽约证交所上市的846家公司的市场资本总额为897亿美元,是同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4倍。以现在的标准衡量,1929年的股价实际上被技术性地低估了。2004年,纽约证交所上市的2750家公司的全球市场资本总额超过了18万亿美元,是同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1174万亿美元的153倍。

2001年1月14日,道琼斯工业指数达到空前的新高11723点,尽管早在1996年12月6日,当道琼斯工业指数位于6381点时,格林斯潘就警告说出“非理性繁荣”。从1982年8月12日777的低点开始,道琼斯工业指数开始了其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大牛市,只是在1987年10月19日所谓的黑色星期一被突发的令人战栗的股灾短暂地打断,下降了226%,跌至1739点。也就是从8月21日的2760最高点,在不到两个月里下降了1021点。但是,格林斯潘的放松银根政策将道琼斯指数在13年里抬高到11723点,增长了674%。1929年,道琼斯指数的最高点是9月4号的386点。1929年10月22日,《纽约时报》以受人尊敬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的所言“股票价格不高”为标题,进行报道。两天之后,股市大跌,到了11月底,纽约证交所股票指数下降30%。直到1954年11月,股指才恢复1929年9月3日的水平。最糟糕的情形发生于1932年1月,股指下跌至4056点,下降了89%。费雪将其结论建立在收益报表良好、几乎没有产业纠纷、研发和其他无形资本具有高额投资的基础之上。虽然还未得到理论和相关数据的证实,但事实是股市的繁荣基于借贷和错误的乐观主义。事后,许多经济学家得出结论,1929年的股价高估了30%。但是,股灾来临后,过高的股指在不到三年里就下跌了89%。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