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论金钱的起源与应用(3)

国富论(全译本) 作者:(英)亚当·斯密


然而,在铸币制度确立之前,除非人们按部就班忍受既冗长又困难的评鉴过程,否则就很容易遭受极端恶劣的欺骗。他们用自己的东西换来的,不是本来讲好的一磅纯银或纯铜,而是外观做得很像,但实际掺了粗贱材料的合成物。为了防杜这种诈欺恶习,也为了方便进行交易,以刺激工商业发展,那些相当文明进步的国家才觉得,需要将国内人民常用来购买东西的金属,选取若干定量,盖上一个象征公信力的戳印(以下简称“公印”)。铸币,以及那些称作铸币厂的政府机关就这样产生了,这些制度的性质,和毛织布检察官或麻织布检察官完全没有两样。所有这些政府机关的职责,都是想用公印证明不同种类的商品,上市时确实有一定的质量。

最早盖在流通金属上的这种公印,大多是想用来确定一件最难,但也最需要确定的事实,那就是该金属的纯度。就像目前印在银板或银条上的英格兰纯银币标志一样,也像印在金块上的西班牙纯金币标志一样,都只是用来确定金属的纯度,并没有重量的含意,甚至那些标志只打在金属的一面,而且没有盖满整面金属。根据《圣经》的《创世记》,亚伯拉罕按原先的承诺,称了四百舍客勒(shekels)银子交给以弗仑(Ephron),以抵付位于麦比拉(Machpelah)的一块地。舍客勒据说是当时商人通用的金钱,然而按照《圣经》的记述,收受舍客勒是用秤论斤计量而非用手数的。在古代英格兰撒克逊时期,据说人民是以各种粮食而非金钱缴给王室当做税赋。一直到征服者威廉入主英格兰,才开始实施以金钱缴税。然而,有很长一段时期,在税务署缴税时,钱是用称的而非用数的。

由于每次交易都得精准地称那些金属,既不方便又困难,所以才产生了钱币制度。打在这些钱币上的公印,不仅钱币的两面都盖,有时连边缘也完全盖满,这样不仅可以用来确认纯度,而且也可用来确认重量(只要戳印看来完整无缺)。所以,收这种钱币只需像现在这样用数的,再也用不着过磅了。

这些钱币的名称,最初似乎用来表示包含在钱币里头的金属重量。在图里尔斯时代,就是那个首先铸造钱币的罗马皇帝时代,称作阿司(As)或朋多(Pondo)的古罗马币,每一枚都含有一罗马磅的良铜。朋多跟我们使用的特鲁瓦磅(Troyespound)一样,等于十二枚罗马盎司币,每一枚盎司币真的包含重一盎司的良铜。在爱德华一世时,每一英格兰磅钱币包含一定纯度的白银,重达一炮塔磅(Towerweight)。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