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过程和结果

樱雪鸿泥 作者:张石


大多数日本的饭店和中国饭店有一个最显著的不同点,那就是在一般的日本饭店里可以看到厨师炒菜,不仅使你吃到饭菜,还可以使你看到厨师洗练利落的动作。日本的所谓"中华料理"也是这样,厨师们一招一式,按部就班,陶醉在炒勺起落于湛蓝金红的火苗中,甚至最简单的炒饭,也要用饭勺扣成一个浑圆的形状,简直是边用餐,边观看一场烹调表演。在中国的饭店,却只见饭菜上桌而不见厨师,厨师一般都是在客人看不见的地方烹调。

为什么中日的饭店会有这样的不同呢?我以为这也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面对一件事情,中国人重视结果,而日本人更重视过程。日本有一句成语叫做"器用贫乏",直译就是"聪明人受穷",也可以解释为人太聪明了就会不老老实实做一件事,因此受穷。我的一位做土木建筑的日本朋友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生动地给我解释了这个词,他说:"比如说干我们这一行,安一个门槛时,和客人说好工钱一万,一个聪明过人的人,几分钟就安好了,客人拿出这一万块钱时会很不情愿,会说这么一会儿哪值一万块的工钱?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找他干活了。而一个较笨的人,同样安一个门槛,汗流浃背地干了大半天,客人就觉得他勤劳有加,吃苦耐劳,拿出这一万块钱时就会觉得物有所值。"中国和"器用贫乏"最相近的成语应该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但一个连接词"反"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性格,这里的意思是聪明本不该有误的,而"反被聪明误"是一种例外。"器用贫乏"中间没有连接词,则"器用(聪明)",直接成了"贫乏"的原因。

在日本大学和大学院就读的人大概也都知道,经常去学校读书的人比能写出漂亮论文,但不太去学校的人更有前途。因为在日本大学,主要是要让教授看到你"刻苦学习"的过程,而学习的结果则是第二位的问题。中国的大学、研究生考试一般只凭几张试卷,或主要凭试卷录取,而日本一般都有严格的"面试"。书店里卖各种"面试"指导,告诉你如何开门,如何走路,如何坐下,如何开口,如何点头,如何微笑。

日本人之所以如此重视面试,我想也是他们除看"结果"-试卷外,更想看一个人完成一件事的"过程"是否合格。日本不仅特别重视过程,而且把各种过程洗练化、模式化,如各种场合的致辞如何开头结尾都有一模一样的模式,各种情况下如何写信也有一色一样的规定,甚至我们刚才谈到的"中华料理",也由于"过程"的雷同,各处的菜单几乎一样,不外乎"韭菜炒肝"、"回锅肉片"、"叉烧拉面"、"炒饭"等,而中国的真正的"中华料理"则是不同的,饭店菜单也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

人们常说日本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型"的文化,而"型"本身就是过程的模式化与洗练化。这种"型"的文化,在日本文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物质生产的层面,这种"型"的文化使无形的技术过程具有了强烈的有形的可传达性,从而保证了物质产品在洗练的、精确的、模式化的过程中精良的品质。而在培育合格的社会人这方向,它使日本人的行为准则具有精确的统一性,行动起来少有个性的摩擦与龃龉,使集团在完成既定目标时迅速而准确。但是这种过程的"型"的文化,也有其负面的价值,那就是创造性的冲动,有时会被模式化的过程排斥或在进入这个过程中时被扼死。创造性的果实往往诞生于出乎意料的,有时甚至是荒谬的过程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抗菌素竟来源于一个胆大妄为的染匠,把染缸里长出的霉菌当药吃;"日心说"也是在烧死布鲁诺的腥红火光中冉冉升华。创造,产生于对传统文化的能量的吸收和对这一过程的反叛,产生于对所有人为模式不可企及的宇宙精神独创的回应。因此,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希形。"

大多数日本的饭店和中国饭店有一个最显著的不同点,那就是在一般的日本饭店里可以看到厨师炒菜,不仅使你吃到饭菜,还可以使你看到厨师洗练利落的动作。日本的所谓"中华料理"也是这样,厨师们一招一式,按部就班,陶醉在炒勺起落于湛蓝金红的火苗中,甚至最简单的炒饭,也要用饭勺扣成一个浑圆的形状,简直是边用餐,边观看一场烹调表演。在中国的饭店,却只见饭菜上桌而不见厨师,厨师一般都是在客人看不见的地方烹调。

为什么中日的饭店会有这样的不同呢?我以为这也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面对一件事情,中国人重视结果,而日本人更重视过程。日本有一句成语叫做"器用贫乏",直译就是"聪明人受穷",也可以解释为人太聪明了就会不老老实实做一件事,因此受穷。我的一位做土木建筑的日本朋友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生动地给我解释了这个词,他说:"比如说干我们这一行,安一个门槛时,和客人说好工钱一万,一个聪明过人的人,几分钟就安好了,客人拿出这一万块钱时会很不情愿,会说这么一会儿哪值一万块的工钱?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找他干活了。而一个较笨的人,同样安一个门槛,汗流浃背地干了大半天,客人就觉得他勤劳有加,吃苦耐劳,拿出这一万块钱时就会觉得物有所值。"中国和"器用贫乏"最相近的成语应该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但一个连接词"反"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性格,这里的意思是聪明本不该有误的,而"反被聪明误"是一种例外。"器用贫乏"中间没有连接词,则"器用(聪明)",直接成了"贫乏"的原因。

在日本大学和大学院就读的人大概也都知道,经常去学校读书的人比能写出漂亮论文,但不太去学校的人更有前途。因为在日本大学,主要是要让教授看到你"刻苦学习"的过程,而学习的结果则是第二位的问题。中国的大学、研究生考试一般只凭几张试卷,或主要凭试卷录取,而日本一般都有严格的"面试"。书店里卖各种"面试"指导,告诉你如何开门,如何走路,如何坐下,如何开口,如何点头,如何微笑。??

日本人之所以如此重视面试,我想也是他们除看"结果"-试卷外,更想看一个人完成一件事的"过程"是否合格。日本不仅特别重视过程,而且把各种过程洗练化、模式化,如各种场合的致辞如何开头结尾都有一模一样的模式,各种情况下如何写信也有一色一样的规定,甚至我们刚才谈到的"中华料理",也由于"过程"的雷同,各处的菜单几乎一样,不外乎"韭菜炒肝"、"回锅肉片"、"叉烧拉面"、"炒饭"等,而中国的真正的"中华料理"则是不同的,饭店菜单也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

人们常说日本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型"的文化,而"型"本身就是过程的模式化与洗练化。这种"型"的文化,在日本文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物质生产的层面,这种"型"的文化使无形的技术过程具有了强烈的有形的可传达性,从而保证了物质产品在洗练的、精确的、模式化的过程中精良的品质。而在培育合格的社会人这方向,它使日本人的行为准则具有精确的统一性,行动起来少有个性的摩擦与龃龉,使集团在完成既定目标时迅速而准确。但是这种过程的"型"的文化,也有其负面的价值,那就是创造性的冲动,有时会被模式化的过程排斥或在进入这个过程中时被扼死。创造性的果实往往诞生于出乎意料的,有时甚至是荒谬的过程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抗菌素竟来源于一个胆大妄为的染匠,把染缸里长出的霉菌当药吃;"日心说"也是在烧死布鲁诺的腥红火光中冉冉升华。创造,产生于对传统文化的能量的吸收和对这一过程的反叛,产生于对所有人为模式不可企及的宇宙精神独创的回应。因此,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希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