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莲荷意象

樱雪鸿泥 作者:张石


 

中日两国诗人在吟咏"苔藓"时虽有不同的志趣,但有时也在诗魂神秘的接点上不期而遇。万叶诗人在描写山上岩石的苔藓时,往往流露出一种恐惧的心情,如《万叶集》第六卷中有葛井广成一首和歌:"深山碧岩结翠苔,诚惶诚恐心不宁。此时汝来问诗律,天北地南吟不成。"第七卷中也有一首和歌吟道:"深山碧岩,苔迹斑斑。我心恐惧,思慕何如?"

有意思的是,唐代诗人包阿,有一首《同舍弟佶班韦二员外对秋苔成吟》曰:"每看苔藓色,如何簿书闲。幽思缠芳树,高情寄远山。雨痕连地绿,日色出林班。却要兴公赋,临危滑石间。"这首诗和上述的《万叶集》中的诗中主题颇为相近,都可以说是:面对苔岩,心怀恐惧,临危赋诗。《万叶集》的时代和唐朝在时间上相重叠,谈不上唐代诗人对万叶诗人有什么影响,只能说是"同工异曲"了。

梁简文帝有一首咏苔藓之诗《伤美人》,诗中曰:"翠带留余结,苔阶没故綦。"这也和《万叶集》中第十一卷的一首和歌非常相似,这首和歌吟道:"情纽解日遥无期,饰布木枕满苔痕。"日本古代男女离别时在衣服上结纽,不到相见时不解开。中国也有这样的习惯。中国有"同心结"一词,即用织物结成坚固的纽结,表示爱情坚贞不渝,或寄托离别之情。梁武帝《有所思诗》中云:"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李白《捣衣篇》:"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李群玉《憎琵笆妓诗》:"一双裙带同心结,早寄黄鹂孤雁儿。"寄托离别之情时,也经常使用"同心结",刘禹锡《杨柳枝词》:"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王建《憎离曲》:"若知中路各西东,彼此不忘同心结。"而简文帝的诗与《万叶集》第十一卷中这首和歌,都将这样的"同心结"(情纽)与苔藓一起吟颂,表现离别之情弥深弥久,弥久弥深,寂寞长久地淫浸漫长的心理时间,就像幽绿的苔藓在漫长的岁月中侵蚀荒凉的空间。这里的惊人的相似之处,却完全有可能是因为六朝时代的中国诗人直接影响了万叶诗人。

莲荷,是中国古代文人如醉如痴苦苦吟味的一个最重要的诗的意象之一,无论是"清水出芙蓉"的莲花,还是"绿云自动"、"青盖亭亭"的荷叶,都使诗人们叹为观止,流连忘返。于是莲荷在嫣然摇动中"冷香飞上诗句",留下了无数色明香莹、冰壶凝露的莲荷意象。

在众多的吟咏莲荷之诗中,于唐诗,我比较喜欢郭震的《莲花》,诗云:"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于宋词中,我比较喜欢张炎的《水龙吟·白莲》:"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轻妆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舞。几度消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应是浣纱人妒,褪红衣,被谁轻误。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怕香皋佩解,绿云十里,卷西风去。"

无论是色浓香重的红莲,还是冰肌雪艳的白莲,在中国诗人的笔下,最后都会还一个"出污泥而不染"的水晶般的清香、清魂、清影。莲荷,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像他们梦中的仙子,娇艳美丽而又纯洁无比。

莲荷也是佛典中的意象,佛典中出现的莲花叫做"莲华",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是睡莲。佛和菩萨坐在莲花上,这里所取比喻之意也是"出污泥而不染"。在《法华经》、《华严经》等经典中,也用"莲华"喻比法门。

和中国以诗咏莲荷最多最盛的时代唐朝相重叠的日本"奈良时代",诞生了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打开《万叶集》,也可以看到咏莲之诗五首,但有意思的是这五首咏莲之诗中并无中国咏莲诗和佛典中常见的"出污泥而不染"的意象,而且这些咏莲诗还有一点和中国不同。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典的理念很快渗透到了中国诗人对"莲花"的吟咏之中。如孟浩然在《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中云:"看取莲花净,应方不染心。"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中云:"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可以说,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以莲华之意象咏佛典之理的诗不胜枚举。而《万叶集》中咏莲之诗,却都与佛典无涉。

按说,产生《万叶集》的时代,也是佛教在日本兴隆的时代。据研究,奈良时代的天平年间,在日本的皇宫中经常举行讲述以由不空翻译的《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和《法华经》为中心的讲经活动,可见当时佛教,特别是《法华经》在日本社会已浸润甚深。在《万叶集》第八卷中也有以"佛前唱歌"为题的和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