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麦熟樱桃红(1)

母亲词典 作者:李建永


〖时令·风俗〗

◆麦熟樱桃红

芒种,一般在每年阳历的6月5日或6日,今年是6月6日(即农历四月廿一日)10时23分交芒种。《逸周书·时训解》:“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鶪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大意:芒种这一天螳螂生,再过五天伯劳鸟鸣叫,再过五天百舌鸟不再发声。)芒种是收麦的季节。《说文》:“麦,芒谷,秋种厚薶,故谓之麦。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俗谚云:“麦熟火来烧,谷熟水来浇。”老人们也常开玩笑说:“麦子就像后娘带大的孩子,冷的时候撒出去,热的时候叫回来。”现在是该“叫回来”的时候了。至于什么时候往回叫,黄河流域各个地方的情况不尽相同。这从各地的俗语中可以略知一二。如:“麦奔立夏谷奔秋”,“麦到小满谷到秋,再要不收一半丢”,“麦到芒种死,谷到秋里黄”,“麦过芒种根自死”,“麦到夏至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麦割夏至,谷割秋分”等等。总而言之,“麦不过夏”,在夏季的前四个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前后,麦客们就会从黄河南岸跨过黄河,逐渐向北一路收过来了。我的家乡塞北,收麦要晚些时候。老人们常说:“芒种露芒,一个月上场。”又说:“麦是头伏草,不拔自跌倒。”有时也会延迟到夏至后的几天。我小的时候,杏子黄了(家乡叫“草麦黄杏儿”),收麦时节就到了。母亲常说,“麦黄杏黄,秀女下床”,“麦熟一晌,杏黄一时”,“麦熟杏黄,买卖人歇凉”。现在我常年住在城里,但是每当看见鲜红的樱桃上市,就知道又到了麦收时节。因为老人们还说:“麦熟樱桃红。”谚云,“麦黄八分收十分,麦黄十分收八分”,“麦黄了,就要割,又怕起风又怕落”,“麦收时节等一等,风吹雨打一场空”。具体来说,麦收时节有“两怕”和“五忙”,即“麦收两怕,风吹雨下”以及“麦收有五忙,割拉碾晒藏”。收麦子是庄户人最忙的活计。俗话说:“麦收如战场。”又说:“麦黄梢,累断腰。”还说:“麦子上了场,小孩没了娘。”唐·白居易《观刈麦》诗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宋·张舜民《打麦》写的也是收麦时的情景:“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又,俗话还说:“新谷旧麦。”就是说,谷米是当年的好,麦子是隔年的好。据老人们说,吃当年的麦子(面粉),口角要生疮;实在嘴馋得不行想尝鲜,吃的时候也得配上当年产的本地大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小麦》:“大小麦(牧马按:指大麦和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地暖处亦可春种,至夏便收。然比秋种者,四气不足,故有毒。”并说:“新麦性热,陈麦平和。”李时珍还特别强调“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葫,即大蒜)”。这也是北人吃面就大蒜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人情·物理〗

◆女惑男,风落山

1.由于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其心理活动和行事方式即有所不同。比如俗话常说,“女丢男,撒把沙;男丢女,结冤家”(失恋分手),“男嫌女,一层纸;女嫌男,嫌到死”(婚后生活),“男人浪,沿街逛;女人浪,倚门框”(如《水浒传》西门庆和潘金莲之类的浮浪男女),等等。倘把角色转换一下,“男人浪,倚门框”--让西门庆倚着门框嗑瓜子抛媚眼,“女人浪,沿街逛”--让潘金莲游手好闲满街晃悠,那就非常之滑稽可笑,而且也不真实。

2.蛊惑一词,出自《易》之《蛊》卦。因《蛊》由“艮”(山)和“巽”(风)构成,故称之为“山风蛊”。俗谚“女惑男,风落山”,最早出自《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其意乃山中风乍起,挠乱万物,谓之蛊惑。虽然男人也有“蛊惑仔”,但在“蛊足干劲”方面,女人具有天然优势。俗话不是说了嘛,“女偷男,隔层纸;男偷女,隔座山”。如今人们常说“女不问年龄,男不问收入”,即反映出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取向--年轻美丽永远是女人的最大资本。

3.孔夫子讲过一句开罪女人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不过,我不认为这是侮蔑女性的话。所谓难养,是难以相处的意思。也就是说,与女人相处,就像跟男人中的小人打交道一样,近了不是,远了也不是。清·陈皋谟《笑倒》有一则笑话:“一僧与一妇人同舟,屡目不已,妇怒命打之。僧乃闭目,及至岸,妇人又命打。僧曰:‘如今何罪?’妇曰:‘你如今闭了眼睛,正想得我好。’”唉!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那该如何是好?

◆先是人情后是债

一般来说,衔人恩者,老觉着亏欠恩家,老想着报答恩人。俗谚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受恩之后,人们大致有如下四种表现。

第一种:“唯有感恩不积恨,万年千载不生尘。”常言道,“有钱先还无利债,得时先报有恩人”。一方乐善好施,一方知恩图报,两好合一好,这是最理想的境界。

第二种:“一两银子养个恩人,百两银子养个仇人。”又说:“斗米养恩人,石米养仇人。”(牧马按:石,读但,容积单位,十斗为一石)《水浒传》里的卢俊义不仅救过李固,而且信任之,重用之,后来却被李固谋妻夺产,以怨报德,差点丢了性命。谚云:“救了落水狗,回头咬一口。”李固辈之谓也。

第三种:“受人与者常畏人。”又说:“受人恩惠,担情一世。”汉·刘向《说苑·立节》有一则“曾子拒邑”的故事:“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曾子不接受鲁君的”接济“,就是为了保持”人不求人一般高“的做人之基本尊严。另举一则关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故事。杜甫跟大官僚严武是世交好友,他在仕途及生活上均得到过严武的切实关照,并在严的幕府中任过职。因而,杜甫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严武的感激之情,甚而不惜溢美之词。杜甫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写下:“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其中“黄阁老”云云,即指由门下省黄门侍郎(正四品上)出任成都尹的严武。“生理只凭黄阁老”一句,即等于说:“咱老杜的全部生活,都仰仗着您哪!”然而杜甫仅仅因为醉酒之后拿严武父亲的名字开了个玩笑,便差一点儿丢了性命。据《新唐书·杜甫传》记载:“(甫)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杜甫也曾在多首诗中,表达了屈居幕府寄人篱下的不爽。如《百忧集行》:“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又如《宿府》:“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不过,君子之人,始终都会守住“勿以小嫌疏至戚,勿以新怨忘旧恩”的底线。

第四种:“受了小人恩,终生还不清。”元·关汉卿《窦娥冤》剧中的流氓张驴儿父子,就曾是窦娥的婆婆(蔡婆)的救命恩人。仗着是救命恩人,张驴儿便千方百计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们父子俩,并由此闹出人命,演绎了一出感天动地的窦娥冤!一旦欠下像张驴儿这类小人的恩情,永生永世都还不完,也还不清;甚至还会戴上一顶“忘恩负义”的帽子,污了清名。《阴符经》讲过:“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且不说恩害相生,如祸福之相因;至少,恩惠是一份沉重的债务。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先是人情后是债。”

另外,“先是人情后是债”还有“先做人情后欠债”的意思。所以呀,不要轻率地承诺别人自己办不到的事情,更不要轻易地允诺别人自己根本不想去做的事情。不然的话,前边所做的“顺水人情”--哪怕只是一时的敷衍应酬,一旦在后边无法践言,无法实现,“有前手,没后手”,那就有你的好看--你就像真地欠下人家一笔沉重的“债务”,让人指戳,让人埋怨,让人没完没了地说长道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