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雄难脱美人手(2)

母亲词典 作者:李建永


◆自己的文章,人家的婆娘

俗话常说:“自己的文章,人家的婆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

先说文章。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功的高下,一经交手比试,便立见分晓。文章则不然。同样一篇文章,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评价大相径庭。古云:“文章自古无凭据,唯要朱衣暗点头。”“朱衣”是个啥?大概就是所谓的有关方面、有关机构、头头脑脑、权威大腕以及各类奖项的评委之流吧?不过,这些“朱衣”不“朱衣”的都无所谓,根本影响不了作者的“自我感觉良好”--自己的文章就像自己的孩子,咋看咋顺眼。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有一篇《谐鬼》,颇有趣,谨录之:“有老学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学究素刚直,亦不怖畏,问:‘君何往?’曰:‘吾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摄,适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庐也。’问:‘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极下者亦荧荧如一灯,照映户牖。人不能见,惟鬼神见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学究问:‘我读书一生,睡中光芒当几许?’鬼嗫嚅良久曰:‘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诸生诵读之声,如在浓云密雾中。实未见光芒,不敢妄语。’学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看似志怪,其实不怪。就是这么一个老学究,没准还以为自己的大文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呢,要不何以愤愤然怒叱“谐鬼”呢?一个“字字化为黑烟”的老学究尚且如此,况今日之少年才俊、中年名士以及耆宿大家乎!

再说婆娘。俗话说:“老婆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家的亲。”又说:“路上好女他人妻。”还说:“别人的老婆别人的妻,看得眼饱肚中饥。”从古到今,对于路上的美女,男人们总是抱着热切“观望”的态度。如《陌上桑》所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又如《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兮。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个古代的诗人,不过是邂逅一美,便喜滋滋地幻想出了许多东西。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见到美女,仅仅是心下喜欢,多欣赏几眼,倒也不悖情理,无可厚非。但如果看到路上的美女,见猎心喜,想入非非,那苗头就有些不妙了。英国的大文豪莎士比亚特别提醒人们:“美貌比黄金更容易使人起盗心。”

〖饮食·健康〗

◆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

何谓老?答案不尽相同。虽然《礼记·曲礼上》讲“七十曰老”,但这是指一般的社会年龄,尤其特指“七十致仕”--即古代法定的官员退休年龄。从医学上讲,五十岁以上即为老。《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后二句显然有些小语病,故明代大医家马玄台释曰:“十八已上,六岁已上,俱当作已下。”亦即十八岁以下为少,六岁以下为小。老年人和青少年的最大区别就是,“老爱吃,少爱穿”,“老年多疑,少年偏信”,“老不歇心,少不惜力”,“老怕春冷,少怕秋凉”,“老年人好叙往事,年轻人好讲本事”,等等。甚而老话还说:“人老三不贵:贪财、怕死、不瞌睡。”人入老境,贪财怕死倒也未必尽然,但不瞌睡却是千真万确的。所以俗话说:“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如果情况恰好相反,那问题就更加严重了。谚云:“老睡幼醒,与墓相近。”对于“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专门解释过这个问题:“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唉!人老了,就像使用了多年的机器一样,耗损得太厉害了,运转起来自然就不那么灵便了。奈何?

◆进了七月边儿,枣儿红了圈儿

俗话说:“进了七月边儿,枣儿红了圈儿。”又说:“处暑红圈胆,秋分落了竿。”还说:“七月七,生瓜梨枣都能吃。”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枣》:“《埤雅》云:‘大曰枣,小曰棘。棘,酸枣也。枣性高,故重朿;棘性低,故并朿。朿音次。枣、棘皆有刺针,会意也。’”全国各地枣的品类繁多,但多不堪入药,“入药须用青州及晋地晒干大枣为良”,晋地又以古河东猗氏县枣最佳。大枣素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美称,每百克鲜枣中,仅维生素C的含量即高达540毫克。所以俗谚云:“一日三个枣,终生不显老。”据《本草纲目》云:“生枣【气味】甘,辛,热,无毒。多食令人寒热。凡羸弱者不可多食。(思邈曰)多食令人热渴膨胀,动脏腑,损脾元,助湿热。”又云:“大枣,即晒干大枣也,味最良美,故宜入药。【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润心肺,补五脏,治虚损,除肠胃癖气。发明:道家方药,以枣为佳饵。其皮利,肉补虚,所以合汤皆擘之也。大枣气味俱厚,阳也。温以补不足,甘以缓阴血。邪在荣卫者,辛甘以解之。故用姜、枣以和荣卫,生发脾胃升腾之气。”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凡枣全赤时,日日撼而收曝,则红皱。若半赤收者,肉未充满,干即色黄而皮皱。将赤收者,味亦不佳。”俗话常说:“七月的枣,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又说:“七月半,枣红圈;八月半,枣落竿。”还说:“七月半,枣当饭。”不过,大枣虽是美物,但食用时一定要注意适量。元·白王廷《湛渊静语》有一个“囫囵吞枣”的故事:“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这虽是个笑话,然而“枣益脾而损齿”却是千真万确的,多食枣对牙齿损害尤为严重。据嵇康《养生论》讲:“齿处晋而黄。”因为“枣生河东平泽”,晋人因食之太过,故牙齿生虫且色泽变黄。李时珍亦讲:“《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若无故频食,则生虫损齿,贻害多矣。”又讲:“枣忌与葱同食,令人五脏不和;与鱼同食,令人腰腹痛。今人蒸枣多用糖蜜拌过,久食最损脾助湿热也。”

(2007年8月23日,即农历丁亥年七月十一日,处暑)

(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配图:往事如新不记近,毕竟年龄不饶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