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滑铁卢战役中的金融战争(2)

金融战争 作者:张荐华


此时,内森令自己的交易员开始抢购能见到的任何一张英国公债。就是这一出一进,让内森控制了大部分的英国公债,也为他日后控制英国的货币供应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这种资本家赤裸裸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其惨烈和冷酷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场军事战争。

滑铁卢一战使内森 罗斯柴尔德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内森 罗斯柴尔德控制了英格兰银行,从而主导了英国日后的公债发行。英国的公债就是未来政府税收的凭证,英国人民向政府缴纳各种税赋的义务,从此以后变成了罗斯柴尔德银行向全民的变相征税。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是靠发行公债来筹集的,换句话说,英国政府因为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必须向私人银行借钱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币结算。当内森 罗斯柴尔德手里攥着具有压倒性优势数量的英国公债的时候,他实际上操控着公债的价格,左右着整个英国的货币供应量,英国的经济命脉被紧紧地捏在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手中。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同样的历史也在上演着。有专家指出,近代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历次战争中之所以连连失利,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金融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1894年甲午海战为例:在战争的筹备过程中,日本国内在政府和媒体的鼓动下,上至天皇,下至妇幼都纷纷投入到“军资献纳运动”和“义捐运动”中,为战争募资,以此保证了侵华战争的财源。而当时的中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设备不全,物资匮乏,但北洋水师却只能眼巴巴地等着户部的拨款。更为荒诞的是,慈禧太后为了操办六十大寿而挪用了北洋水师2400万元的军费。甲午海战,清兵用掺着沙子的炮弹去炸敌人的铁甲战舰,结果可想而知。当时号称“远东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就这样在顷刻间化为乌有,中国海军的中坚力量也就这样被摧毁了。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当时慈禧不挪用海军军费,如果当时政府可以向全国发放国债来保证军费,或许战争的结局就不是这样。当然,历史容不得假设。

金融的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但是当时的晚清政府不要说建立金融市场,就连起码的金融意识都没有。甲午海战后的1898年,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建立一个金融系统的重要性,政府第一次发行公债“昭信股份”,目标是筹集1亿两白银,以此来解决战后的财政困境。但是当时的国人上至君臣,下至百姓,都认为借钱来花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几个月后,政府仅募集到1千万两白银,只完成目标的1/10,不得不被迫放弃这项计划。一个完全缺乏金融意识的政府,一个完全缺乏金融意识的国家,怎么能在战争中立足,又怎么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