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国400吨黄金卖地板价之大奥秘(1)

金融战争 作者:张荐华


世界上所有的货币都有发行的机构,美元有美联储,人民币则由人民银行发行。然而黄金这种货币功能谁也无法保证,它是上帝发行的,是自然界发行的,是真正的“地球元”。黄金在全球所有的国家不分种族都是通用的,拿着金条到美国换成美元肯定没有问题,到土耳其、南美拿着黄金经过检验就能换成钱。人民币就没有这个条件,拿人民币到美国根本不管用;号称“世界货币”的美元也不行,中国法律是不允许美元自由流通的。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黄金在我们的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最后的胃病和紧急需要时的储备金,还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以取代它。”

上世纪末,国际黄金价格达到20年中的最低点。1999年,欧洲各国政府都在抛售黄金,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英国央行在黄金历史最低价格区间大量抛出“地板价黄金”的事件。英国政府在1999年拍卖第一笔黄金时,成交价格为254美元/盎司(历史最低价为251美元);在随后的三年多时间里,英国央行分17次共拍卖了395吨黄金,占到英国黄金储备量的一半以上,这17次拍卖黄金的平均成交价格为275美元/盎司左右。2005年末随着世界黄金价格的上涨,英国财政大臣布朗当年的这个决策受到各方的指责。据测算,截止2005年末,布朗当年的这个决定令英国政府损失了至少18亿英镑。

金价高达800美元一盎司(1980年)的时候,政府不出售黄金,却在最低价时(1999年)出售黄金。难道说英国政府连最基本的“低买高卖”的道理都不懂吗?这么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英格兰银行从1694年成立算起,雄霸国际金融市场近300年,堪称现代金融业的老祖宗,美联储在它的面前还是小学生。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释这一匪夷所思的事件呢?

对于欧洲各国政府抛售黄金风潮,特别是对英国央行大量抛出“地板价黄金”的事件,著名经济分析师张卫星从市场规律分析出发认为: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的政府,也可能在市场里面犯错误,即使这个市场就开在他自己的家门口,同样也可能输掉。他同时还认为,欧洲各国政府黄金的卖出行为是不奇怪的,欧洲央行抛售黄金储备只是市场买卖行为而已。

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一书中则更为直截了当,认为此事件是“国际银行家妖魔化黄金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违背基本的商业规律行事,只因为一件事,害怕黄金会持续上涨!因为在英格兰银行的账目上记录在案的黄金早已不翼而飞,而被“租借”给了“金锭银行家们”。

这期间国际银行家最成功之处,就在于系统性地对经济学界进行洗脑,将学术界的热点引导到与实际经济运行严重脱节的数学游戏之中。一方面,他们推销一种说法:黄金放在仓库里,没有利息收入,不如“出租”给信誉好的“金锭银行家”,尽管利息可以低到1%,但好歹也是一笔稳定的收入。于是所谓的“金锭银行家”们便从中央银行手中以1%的超低利息“借来”黄金,拿到黄金市场上出售,用拿到手的钱转手再购买5%回报率的美国国债,稳吃4%的利差――这被称为“黄金套利交易”。另一方面,这些国际银行家们为了“对冲”黄金套利交易的风险,又向黄金生产商反复灌输黄金价格长期必然走低的“历史必然”,声称只有现在就锁定未来出售价格,才能避免将来的损失。现在就把尚在地下待未来开采的黄金产量卖个好价钱,这叫做“黄金远期合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