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自由经济学 作者:(美)约翰·洛特


  

社会进步的发动机究竟是什么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永远都不必感激他们的仁慈,因为这只是出于他们的自爱,更不必诉诸我们的所需,因为我们不过是在被他们利用而已。

亚当·斯密(Adam Smith)

《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

自由市场是万能的——这个思想在亚当·斯密看来,显然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情。当然,这是在资本主义初期。不过从此之后,怀疑和指责便纷至沓来。这些指责也并不新鲜。早在1848 年,卡尔·马克思就已经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以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从苏联到现在的朝鲜,计划经济体制曾经为众多国家所采纳,但其结果却大同小异——物质短缺。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多数国家最终都陷入困境。当然,人口增长的压力也是原因之一。时至今日,即使是某些在经济上最为成功的国家,比如说中国,也重新建立起新的市场经济体制。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坚持市场经济的国家却一直在稳步向前。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正如亚当·斯密所言,自由市场是以追求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承认的是:无论是胡萝卜还是大棒,无论是软硬兼施还是威逼利诱,人类行为还是取决于其个人动机。人们自由地去改善自身经济条件,这将有助于整个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亚当·斯密已经认识到,因物物交换而实现双赢的自由贸易将是不可替代的趋势。无论是一辆新汽车,一台新计算机,还是一张电影票,只有买家认为其价值要高于价格,卖家认为其价格高于价值时,交易才能成功。

尽管成功的例证比比皆是,但在那些富裕而自由的国度里,下至平民百姓,上至政界精英,依然有很多人对自由市场满腹狐疑。在美国,政客们召开听证会公开谴责石油公司,指责他们大肆掠夺顾客,他们主张采取油价控制政策,或是对石油公司的赢利征收高额所得税。新闻媒体则气势汹汹地谴责“企业的贪婪”,并大声疾呼:避免更多的大公司变成新“安然”的唯一方法,便是紧紧抓住政府管制这根大棒。普通民众更是怨声载道:在居高不下的医疗价格背后,制药公司是在通过剥削大众而获利。

作为这一观点最具说服力的例证之一,《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 以其精辟的论述掀起了轩然大波,该书的销量超过百万册。在这本书中,作者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Levitt) 和史蒂芬·都伯纳(Stephen Dubner) 揭示了弥漫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种种“迷茫、混乱和彻头彻尾的欺诈”。显而易见,对企业的质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令人关注的主题。在他们的眼里,医生、葬礼承办人以及寿险代理人这样的所谓专业人士,无非是一群不法奸商,他们只不过是通过诱骗顾客而牟取暴利。于是,他们发出了这样的警告:“如果你能想到,很多专业人员只是在利用手头的信息侵害你的利益,那你就对了。”两位作家甚至把房地产代理商比作三K 党党徒。在他们的世界里,几乎每一个人,从教师到柔道运动员,再到政客,都是骗子。无论是列维特和都伯纳,还是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 ,很多畅销书的作者都发现,大多数顾客都支持这样的观点: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犯罪。

但是自由市场经济难道真是在以榨取消费者为生财之道吗?难道美国经济真的就是一个混乱不堪的霍布斯式(Hobbesian ,霍布斯主义,用来形容一种无政府状态。——译者注) 大染缸吗?难道美国的生意场真的是一个鼓励我们成为骗子的战场吗?难道从大企业的CEO 到街头汽车零售商,真的都以牺牲顾客利益来获利吗?

我曾研读过无数经济学论著,但遗憾的是,本书的观点很难与这些经典著作相吻合。诚然,有些人的确喜欢撒谎或骗人,但这不过是人的天性而已。然而,市场中的这种事情绝不是制度造成的。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少之又少。安然的后面是成千上万、规模各异的美国公司,他们循规蹈矩,公平竞争,在想方设法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为自己创造利润。至于汽油价格为什么会在自然灾难来临之前屡创新高,我们的经济中为什么会存在垄断,以及酒吧、餐馆中的酒品为什么这么贵,其背后都可以找到令我们信服的原因。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比“企业的贪婪”复杂,所有这些都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自由市场是有效的。

这恰恰反映了自由市场最大的优势——它激励所有人都诚实守信。顾客不喜欢被人欺骗,一旦发现上当,他们就会另寻卖家。无论是大公司,还是私人小企业,只要能公平地对待自己的顾客,他们就会发现,满心欢喜的顾客会再次光临,于是,他们的财源便会滚滚而至。

对于商家来说,声誉丧失是对他们欺诈行为的最大威慑,而这一点恰恰被自由市场经济批判家忽略。当一个企业承认欺骗之时,其最大损失就是丧失信誉,而不是政府的罚款或官司。因此,即使不受到犯罪指控这样的威胁,公司股东也会有足够动机,去敦促他们的管理者和会计师诚实做人、诚信做事。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众多企业都在挖空心思,希望能凭借自身信誉找到新财源。著名的互联网拍卖网站eBay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尽管采用匿名方式,但卖家仍可以通过顾客交易评分在网上打造信誉。研究表明,良好的信誉可以让eBay 的卖家抬高商品价格。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线销售,还是临街叫卖,诚信都会带来商机。

不仅在生意场如此,在任何一个领域里,信誉都能促使人们诚实守信。这在政坛中更表现得淋漓尽致。要知道,除了企业高管,政治家也许是最受公众尊重的职业之一。在传统观念中,政治家无不屈服于资助他们再次当选的那些“特殊利益群体”。但是,政客们真的甘愿把拉选票的希望放在这些资助者手中吗?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岂不是会看到:即将退休的议员,肯定要和自己的赞助人分道扬镳吗?既然不再参选,他们自然也就不再需要这些赞助人的资金支持。

然而,这并不是现实。无论是捐献伊始,还是行将结束,甚至是在最后一届任期内,政治家们的参选方式几乎都始终如一。难道是这些政客发自内心地坚持自己所支持的“特殊利益”吗?如果一个密歇根州议员坚定不移地支持汽车业,并不是因为来自那里的竞选捐赠,而是因为他坚信,汽车业就是美国未来的命脉,这样的观点真的那么不可思议吗?

在讨论竞选融资这个问题时,大多数观察家都在捶胸顿足地哀叹:花在政治上的钱“太多”了。但是他们对真正关键的问题却避而不谈: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个人和利益群体,愿意把越来越多的钞票抛进政坛呢?答案很简单:政府支出规模日趋扩大。他们之所以愿意投入这些资金,无非是想影响政府支出的方式而已。

于是,这又引出了另一个有趣的话题: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是什么导致美国政府规模飞速膨胀呢?你也许不相信,女性选民的投票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砝码。正是因为女性获得了选举权,这才导致美国政府规模扩大了1/3 。

让企业收取更高的价格,让公司和政治家诚实守信,让政客们坚守自己的选举之道,这些被曲解的动机往往会促使人们更多地寄希望于政美国府管制。今天市场的效果看起来越来越不明显,于是,人们要求美国政府去干预市场,纠偏查错,“惩恶扬善”。美国政府的参与却雪上加霜。从竞选融资法,到管理专业人员注册的法案,美国政府的种种管制无一不在阻碍着自由竞争。事实上,这些管制大多只能反映美国政府本身的固有动机。比如说,由于美国政府经营的企业更关心市场份额,而不是利润,因此,与私人企业相比,他们更有可能鼓励掠夺性的定价。

“犯罪”是本书另一个独辟蹊径的话题。罪犯和其他所有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决策都以某种动机为基础。分析这些动机,可以告诉我们哪些政策更有利于打击犯罪。这种方法将有助于解释曾令无数犯罪学家倍感困惑的问题之一。为何20 世纪90 年代犯罪率直线下降?答案源于一系列政策的组合——死刑的频繁使用,逮捕率的提高,再加上枪支携带法的推广。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却是那些毫无成效的政策,比如说,枪支控制法和“破窗”式警务执勤法[Broken window, 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齐巴杜(Philip Zimbao) 在1969 年进行的一次社会实验,此后,经济学家吉姆斯·威尔森(James Wilson) 和乔治·凯林(George Kelling) 提出了“破窗理论”。该理论的内容是:假设一座楼房上有一扇窗子破了,如果不及时修补,很快,所有的窗户都会被打破。这种混乱甚至会殃及对面的街道,使之成为犯罪的滋生地,也就是说,小的问题很可能会成为严重犯罪的征兆点,会像破窗子一样,引发进一步的混乱。——译者注]均收效甚微,而警务部门实施的某些“肯定性行动计划”( affirmative action programs ,意译为平等雇佣政策,美国政府为了纠正以往的招聘活动中雇主在人种、性别和年龄等方面的歧视和偏见而采取的行动,提倡就业机会均等。也被翻译为“反优先雇佣行动”和“反歧视行动”。——译者注) 甚至适得其反。但是与《魔鬼经济学》一书中广为接受的观点相悖的是,

合法堕胎并不是导致20 世纪90 年代犯罪率大幅减少的首要因素。相反,本书则告诉我们,随着非婚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堕胎导致犯罪率急剧上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