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戈铁马,豪情万丈――杨炯《从军行》(1)

笑看云起共潮生 作者:李建峰


金戈铁马,豪情万丈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唐朝诗人们的血液中,有一种桀骜不驯的情愫始终奔流着。这是一种和边关塞北的旷远苍凉、衔枚行军的迅疾凌厉息息相关的独特豪迈。每当远在天涯尽头的战鼓轰鸣时,潜藏在诗人血液中的豪迈便跨越时空、生死,仿佛受到神力召唤似的瞬间沸腾,与万马相齐喑。生命的韵律和渴望与天地日月一同撼动,男儿纵马疆场的万丈豪情,与历史的尘埃一起飞扬。

能在大范围内激发这样的情愫,和唐朝独特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唐初年,帝国军队所向披靡。于内,破瓦岗定四海,于外,逐突厥灭高丽。战场上屡战屡胜,鲜有败绩。异族不敢入侵,疆土无比辽阔。贞观十七年,已经进入暮年的唐太宗,命阎立本在凌烟阁为二十四功臣画像。而在这二十四个功勋盖世的臣子里,有十五人是纵横沙场的武将。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当时唐人的眼界、胸襟。驰骋马背,扬鞭四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生活,成了不少热血男儿的殷切向往。杨炯的《从军行》,就颇能代表这种时代愿望。

“烽火照西京”,杨炯可谓惜字如金。这五个字中,仅用一个动词“照”字连接“烽火、西京”两个意象,就勾勒出一个画面壮阔的军事图景。即使是在冷兵器时代,军情谍报对战局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因通讯工具的简陋,往往士兵快马加鞭依旧传递不及。于是烽火报军情应运而生。烽火的使用,讲究地理、气象、时机,是一种把战争放置在天地之间,借天地之力断人间纷争的战争艺术,体现着古人对战争哲学的理解深度。所以,“烽火”一词,是战争的最佳代名词,远胜连篇累牍的描述战争场景。

当战争爆发后,人们的选择大致会有两种,一是躲避战火,远离前线,寄希望于正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二是挺身而出,手擒长枪,期图斩敌人于马下。杨炯的选择是后者,“心中自不平”,诗人听到战鼓轰鸣,热血早已沸腾,是无法按捺住自己的性情的。

南朝范晔曾在《后汉书·班超传》里记载,“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班超尚可在太平无事时投笔从戎,何况诗人身处“烽火照西京”的危机时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