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响彻千年的呐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笑看云起共潮生 作者:李建峰


但是这些只是天灾,还有更为让诗人气愤的事呢:除了那些无法捡拾的茅草,还是有些茅草落在了干地、平地上。诗人想去捡回来,哪知被南村孩童捷足先登!――“欺我老无力”,很显然诗人知道在那些孩子的眼里,自己不过是个面容枯槁、干瘦弱小的无用孤老,就算尽力呼喊,挥舞手杖,也吓阻不了孩童们的“盗贼”行为。只能心急如焚的看着自己赖以避寒的茅草被人哄抢一空,无可奈何的独自长叹了。

若只是大风的侵袭,诗人的日子也好过一点。可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色漠漠向昏黑。”真是实实在在的“屋漏偏逢连阴雨”。杜甫身居草堂时,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一旦断了友人的接济,就会立刻陷入困顿。杜甫在《狂夫》里写到:“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最后贫穷到“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的境地。

在这个时候,湿冷入骨的秋雨倾盆而下,诗人茅屋破败,雨漏得哪里都是。布衾用了多年,没有可以替换的,已经像铁一样硬冷了。就是这样的布衾,也被睡相恶劣的儿子踹坏了。

杜甫由飘摇在风雨中的小小茅屋,联想到被战乱困扰的国家也正在风雨中苦苦支撑。家难,国难,天下难,如潮水一样冲击着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再加上自己眼前的苦难,让杜甫怎能安睡?

这种深切的悲悯,一直是杜甫身上最可敬的一面。很少有人能像杜甫一样,由火烧眉毛的个人窘境联想到整个国家的苦难时,显得那么自然,丝毫没有附庸风雅、生搬硬套的刻意。这首诗就是明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六句话犹如刀剑争鸣,掷地有声。前后气脉贯通,纵横磅礴,形成了一段具有生命力的连章,断无可断。

这六句诗,奏响了中国几千年来关于民生的最强音!完全凌驾于任何诗歌技巧之上。没有铮铮铁骨和满腔热血,是无法铺陈出这样的诗句的。在这里,本身就饱受风雨之苦的诗人,他所想起的天下,不是王侯将相拈花赏月、把酒言欢的天下,也不是文武百官连篇木牍、事必躬亲的天下,而是由多如繁星、轻若草芥的,被达官贵人所不齿的“寒士”的天下。

此时诗人和天下“寒士”的痛苦休戚与共。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与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的关怀截然不同。杜甫在风雨中的呐喊,是用自己生命和时代的苦难相共振后,所能发出的极致。

看看吧,为了天下寒士的冷暖,为了所有穷苦人的笑颜,诗人愿意拿命来换!与其说这是杜甫的理想,不如说这是杜甫血泪凝聚成的巨大悲怆。它把痛苦、无奈、希望融入到这旷古绝今的呐喊里,一扫忧闷和阴冷,哪怕诗人到最后声嘶力竭,这分悲悯也能穿过狂风骤雨,席卷中华五千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