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争霸西域:唐帝国与吐蕃、阿拉伯帝国的战争(2) 

明月天山 作者:于阗


远征朅师国

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夏历十一月,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叶护失里伽罗上表唐朝说,朅师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国王亲附吐蕃,从而切断了小勃律与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所以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击破朅师国。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再次奉命出征,这次的目的地比小勃律国更为遥远。第二年二月,唐军来到朅师国,没费多大工夫便将朅师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并俘虏了朅师国王勃特没,还立了勃特没的兄长素迦为朅师王。

经过这两次远征,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顶点,对西域的影响达到鼎盛。此时,唐朝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将帕米尔山谷地区牢牢控制,还保护着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地区,整个中亚、部分南亚和中东地区都划入唐朝的势力范围之内。

同时,高仙芝凭着两战的赫赫战功,也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战之王“,俨然已经成了唐朝在中亚的总督。吐蕃接连几次都栽在了高仙芝的手上,从此对唐军畏惧如虎,丝绸之路的南线得以长期畅通无阻。

阿拉伯帝国加入争霸西域

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西北边陲的安宁,唐朝曾于太宗年间先后出兵,击败了东、西突厥汗国,开始了对西域的经营。之后,又相继收服了伊吾(哈密)、鄯善、高昌及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二十几个西域小国。唐朝从此建立了以安西四镇——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

随着大唐帝国的兴起,几乎在同一时期,还有两个强国也正在悄悄崛起,一个是青藏高原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吐蕃帝国,另一个就是中东崛起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书上称为”大食“)。这两个国家都想取得对西域的控制权,它们同唐帝国一起,成为了这段时期西域历史上的主角。

紧随吐蕃,阿拉伯帝国也加入了争夺西域的行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阿拉伯与吐蕃联军向唐朝发动了第一次进攻,攻打唐属国拔汗那,以谋取唐在中亚的属国,排挤唐朝势力,结果被唐军击败。

阿拉伯帝国当然不会就此罢手,两年后,又联合突骑施(突骑施是西突厥的一个部落,可汗名叫苏禄)和吐蕃攻打安西四镇,结果被唐军再次击败。接连的失败之后,阿拉伯人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他们依旧执著于向中亚继续扩张。由于地理上占有巨大优势,再加上唐帝国此时正忙于在青海与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无暇顾及西域,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一些属国被迫倒戈,站在了阿拉伯帝国一边。

这种情势使唐朝相当恼火。为了阻止阿拉伯的进一步扩张,唐朝利用突骑施,给予阿拉伯沉重一击,此后约50年,阿拉伯帝国停止了向东的扩张。

石国之战

公元726年,突骑施为了防卫骨咄(帕米尔以西)而与阿拉伯人交战。而这一段时间,突骑施俨然成了唐朝在中亚的代言人,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阿拉伯。但是到了727年时,突骑施由于内部矛盾,慢慢衰落下去,而阿拉伯也迅速恢复了在中亚的影响力。

到了750年,阿拉伯帝国发生了内战,阿拔斯王朝(中国称之为黑衣大食)取代了伍麦叶王朝(中国称之为白衣大食),其势力渗透到中亚诸国,使得唐朝在中亚的优势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时任安西节度使的高仙芝准备利用大食(今天的伊朗)政权更迭、河中叛乱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打击阿拉伯人在中亚的势力,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政治主权。于是,高仙芝以石国王”无藩臣礼“为借口,经唐廷允许后,带兵讨伐石国。大唐朝竟然为了礼仪问题对石国兴师动众,这是石国国王怎么都没想到的。他自知不是对手,便早早提出投降、讲和。高仙芝已大兵压境,当然不会轻易罢手,他见石国未采取任何防备,便下令发动袭击,将石国国王、王后及部众全部俘虏。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献其所俘获的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朅师王。玄宗以其功勋卓著,加授开府仪同三司。不久,又任命他为武威太守,并代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但由于安思顺的部下”割耳剺面“苦苦相留,此令未能实行,高仙芝又改任右羽林大将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