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千年佛国的湮没:伊斯兰教代替佛教(2)

明月天山 作者:于阗


佛教全面衰微

13世纪,蒙古兴起,到了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元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庞大政权。由于蒙古铁骑能征善战,不断扩大我国版图,领域横跨欧亚大陆,这一时期的佛教也带上了民族多样性的色彩。元世祖忽必烈在全国实行宗教信仰多样化的政策。其中特别重视佛教的发展,元朝中央在南方采纳扶持汉传佛教的策略,在北方采取护持藏传佛教进一步传播发展的方针。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在新疆建立”察合台汗国“。统治前期,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不强制推行任何宗教。后来,秃黑鲁帖木儿即汗位,接受了伊斯兰教,成为新疆地区第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可汗。随后,他在汗国全境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其属下从宗王、贵族到农牧民,约有十六万人加入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传播达到第二次高潮,西域佛教进入衰微期。

在秃黑鲁帖木儿汗的支持下,额西丁和卓带领传教组织进入库车,强迫当地佛教徒改变信仰,还拆毁佛教寺院,推倒佛像,焚烧佛教经典,千年的佛教文明被付之一炬。继于阗之后,新疆的又一个佛教中心在血与火的清洗中湮灭了。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秃黑鲁帖木儿汗之子黑的儿火者继承察合台汗位,继续推行伊斯兰化政策,并对尚未皈依的高昌回鹘王国发动战争,占领高昌都城哈喇和卓(今吐鲁番以东)。从此,佛教在高昌回鹘也一蹶不振,日渐衰微。15世纪中叶,佛教也从高昌退出了历史舞台。到15世纪末,佛教曾经于此鼎盛的高昌回鹘全面伊斯兰化。

16世纪,伊斯兰教向东推行到哈密地区。至此,伊斯兰教自传入以来,经过六个世纪的传播和发展,终于在整个新疆全面取代了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佛教,开始占据西域社会信仰的主导地位,从而结束了西域历史上佛教与伊斯兰教长期对峙的局面。

从文化角度来说,伊斯兰教能够在西域成功地被推广,并取代佛教的统治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其教义和伊斯兰生活方式比较符合游牧民族特点。察合台治下蒙古人信仰伊斯兰教后,与维吾尔人(回鹘人的后裔)通婚并逐渐走向定居,并与当地维吾尔人逐渐融合。

从10世纪开始的伊斯兰教东传,无论是在维吾尔族的历史上,还是在西域的历史上及整个伊斯兰教的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阿拉伯文化和波斯文化通过伊斯兰教的传播不断传入西域,为西域各个国家固有的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同时,伊斯兰教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西域民族的大融合;另一方面,因为传播伊斯兰教所引发的战争,使西域人民的生产、生活遭受极大破坏,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历史悠久、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佛教文化和艺术,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和破坏,特别是维吾尔族(回鹘民族的后代)的绘画、泥塑、雕刻等造型艺术出现了一个长达数百年的空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