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材料搜集与问题研究(1)

千万别娶大脚女人 作者:(荷)斯希珀


古老的谚语永不会破碎。(俄语)

像当代西方社会大多数人一样,笔者在前往非洲之前从来没有过多地关注过谚语这种文学体裁。尼日利亚作家齐努阿?阿切贝(Chinua Achebe)曾经说过,口述文化[3]中的谚语仍然是“佐词语之餐的棕榈油”。笔者在刚果生活期间常常记录听来的谚语,原因是那些谚语具有一种让人着魔的诗意。几年后回到欧洲,一位出版商请笔者担任《闻所未闻的格言:亚非拉妇女和文学》(Unheard Words: Women and Literature in Africa, The Arab World,Asia,The Caribbean and Latin America 1985)一书的编辑。该书包括五大部分,分别介绍来自上述五个地区的女作家,笔者意欲在每部分前面附上来自相关地区的谚语集。自此,笔者开始对与女人有关的谚语萌发兴趣。

当时的手头资料相当有限,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人们认为文化主要通过差异性昭显出来,但与这一主观臆想相反,笔者发现各地各历史时期的谚语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是否可以说:尽管文化千差万别,但在妇女问题上的相似性并非纯属偶然?如果不是偶然巧合,那么相似性的共同基础是什么呢?在过去十五年多的时间里,笔者随时记录听到的谚语,目的是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得到了世界各地许许多多人的热情支持。多年来笔者一直积极地搜寻资料,而这一积极的态度颇有成效。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碰到哪个行业的人,从市井妇女到出租车司机,从小店店主到饭店老板,从职员到巴士、火车或飞机上的邻座乘客,人们无不慷慨地与笔者分享和讨论他们的谚语资源。同时,笔者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朋友们、同仁们和学生们的支持。笔者的资料库不断扩充,现已包含来自各大洲240多种语言的15,000多条口头和笔头谚语,它们关乎妇女生活当中所有可能的共性,从生理上的共性到或真实或想象的共同行为特性。笔者感到时机已经成熟,完全可以把这个生动有趣的资料库当做一个具有可比性的文库,从各主题入手开展研究工作。

笔者发现在某个文化、某个国家、某种语言或某个地区的关涉某些主题的谚语和谚语变体,常常也出现在其他地区。为什么会这样呢?尽管当今事物千变万化,但在地位划分和劳动分工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着标准模式。持赞同态度的研究者们提出了这样的睿见:

事实上在所有文化中男人都优于女人。男人更有权力,更有地位,更有自由。男人一般是一家之主,在相当程度上行使更大的法律、政治和宗教权力,可以自由地更换性伙伴,甚至还常常可以娶不止一个女人为妻,享有更大的择偶自由,他们通常邻族亲而居,更容易接触到酒类和药品。相反,经期女人往往被隔离或嫌弃,常常需要与一个或多个女人分享同一丈夫,不孕时还会遭到责骂,在公共场所必须要听男人的吩咐。唯有在孩子抚养方面,女人通常可以比男人施加更多影响(Levinson and Malone 1980:267,279;Triandis and Lambert 1980:147; Williams and Best 1990)。

口头文学在“传统”观念的确认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谚语为我们认识女性身体提供了丰富的、多层面的文化反思。同样地,谚语也揭示出性别差异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后果。本书的出发点就是:关于女性的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现存的性别角色分工。笔者提出的研究问题包括:

谚语是怎样描述妇女的?

为什么存在着应该区别对待男女的文化理念?

对男女角色分配持肯定态度的观点有没有跨文化的相似性,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性?

接下来的章节将为上述三个问题提供某种解答。不过,我们首先需要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够理解各种“外来”文化的谚语?

我们拥有很多共同的东西。我们属于人类,迄今为止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人类的基本欲求和需要,如衣食住行、人身安全、生儿育女等,都决定着,至少是部分决定着,我们、我们祖先以及我们同时代人的生活。男女不同的体型特征成为角色分配的基础,角色的分配在相关社会中被称为“文化传统”。大量谚语用或直白或隐喻的方式指称女性身体或身体部位、男女角色和两性关系等。由于谚语反映着人类的共同特性和共同经验,所以理解其他文化的谚语,哪怕是翻译过来的谚语,并不是什么难上加难的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