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藏地密码》 普图马约的吹蛇人(1)

藏地密码2 作者:何马


卓木强巴一行先飞往基多。由于四人都不会说西班牙语,好不容易在基多找了名懂英文又愿意跟随他们出行的当地人做翻译,叫克萨。克萨是印欧混血儿,在一家中学教英语,收入并不高,所以对卓木强巴他们开出的条件很动心。而卓木强巴他们找到克萨的原因是因为克萨除西班牙语外还精通五种当地方言,而且他曾有过三次替国外探险者做翻译的经验,但是给中国人做翻译,还是第一次。问题是他对英语的掌握水平一般,甚至不如张立说得流利,有时翻译起来显得力不从心。他长着一张圆苹果般的脸,笑起来皮光面红,一点儿也不像走过了四十六个年头的中年人。他说话的时候爱晃动那标准的椭圆形头颅,嘴巴宽大而下巴短窄,加上胖乎乎的脸蛋。看上去像一个可爱的人偶。当他和卓木强巴站在一起时,更显得矮胖,虽然只穿了短袖衣裤,但卓木强巴看着他就忍不住想起在可可西里那名裹得像粽子似的老肖同志。由于厄国的海关和航空安检严格得不寻常,他们的大部分设备仪器只能留在国内,到了基多,他们准备选购些称手的工具。卓木强巴给克萨开了张清单,让他带着他们去买。克萨一看就惊呆了,那清单上密密麻麻,列了不下百种物品,分类之详细,令人咂舌。

克萨带领他们买了些普通生活用品,告诉他们,更多的工具类物品,到了普图马约反而更好买。那里是边界港口,而且在密林深处,许多当地居民都有在丛林里必备的工具,诸如丛林猎刀、弓弩、安全绳、折叠锹,如果有门路,还可以搞到双筒猎枪那类武器。

从基多搭乘八个多小时班车才到普图马约。这里并不像他们想象中那样丛林密布,反而与别的地方相差无几,灰色的砖瓦房,灰白的马路,只是稍微简陋了些,估计和中国八十年代初期的普通县城建筑相仿。看见卓木强巴他们露出失望的神色,克萨解释道:“城市在发展,雨林大片地被砍伐了,用车拖到很远的地方加工并出口。以前这里根本没有路,完全靠独木舟在丛林中探寻前进。可是自从哥伦比亚的普图马约发现大片的油田之后,政府也开始在附近寻找可开采的石油资源,路修通了,大量的车涌进来,当地居民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转变着。现在仅是这些港口小镇发展起来,离小镇不足十公里就可以回到以前的丛林时代,如果再过几十年,恐怕那些丛林也会消失。”

卓木强巴他们叹息地点点头,毕竟所有的人都希望过上更好的日子,谈生态环境保护都是填饱肚子后才干的事。他们计划在普图马约安顿一天,先找个住处,然后让克萨带他们去采购工具,如果能在今天将一切准备就绪,明天一早就能出发。他们研究过地图,认为走水路到圣玛丽亚最是适合,这条河直通圣玛丽亚,只是沿途需要上岸搭建帐篷。克萨对此没发表意见,他说他只是翻译和帮助他们采购用具,他不会随他们离开普图马约,丛林向导的工作他从没干过,也不打算去做。毕竟他还有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犯不着去拼命一搏,而卓木强巴问他丛林里有多危险时,克萨只说反正去这片丛林探险是玩命的活儿。他曾经听说过当地很多传闻,无数的探险者从普图马约河顺流而下,漂入那丛林之中,就再也没有出来过。

卓木强巴他们并不介意,只要能搞到适用的工具,他们就有信心能徒步穿越这片丛林。原本就没计划带向导进入密林,因为有向导的话,就毫无挑战性了。克萨将四人安顿在普图马约的一个朋友家中,是名叫霍尔门的印第安单身男子,三十岁左右年纪。也不知道克萨怎么和他认识的,两人一见面就热情地拥抱在一起,随后用克丘亚语交流起来。然后告诉卓木强巴他们,每人只需要付三十美元就可以拥有舒适得如归家般的一夜。卓木强巴知道,克萨一定从他们的购物行为中把他们当肥佬了,肥水自然不流外人田。

安顿好住所,卓木强巴马上让克萨带着他们采购还没有买到的工具。克萨机警地推荐了霍尔门,说他也能说部分英语。虽然卓木强巴知道,霍尔门的英语水平恐怕比克萨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时间紧迫,于是他和巴桑、克萨一组,张立和岳阳跟霍尔门一组分头采购还未买到的工具,约定了时间和路线,便出发采购。

卓木强巴他们负责采购登山和穿林用的部分装备,诸如安全绳、安全带、八字环、岩锥、腰包、工兵锹、滑索等,张立他们负责武器、野炊用具、急救用品和药物。普图马约并不大,但是张立他们采购的武器要去郊区才有,卓木强巴和巴桑则在城内。巴桑虽然话不多,但有个优点,他从不生事,颇有些孤鹰的感觉,高高在上藐视一切,不屑与周围的人交谈或发生纠葛。卓木强巴他们的采购很顺利,因为常有探险者打这里经过,也有专门卖丛林用具的商店,两人将买来的工具放入登山包开始往回走。克萨一路介绍着印第安人的习俗和当地风景,虽然结结巴巴,语法也诸多错误,但是也能让卓木强巴他们听个大致明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