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曼哈顿随笔(4)

口红集 作者:刘索拉


上城西边——中央公园西大道,林肯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哎哟,主流文化。有一次应邀去看纽约芭蕾舞团的表演,除了领舞的可看,群舞跳得不知所云,可能是赶上了学员们实习,让我着实怀恋《 红色娘子军 》;又被朋友请去看歌剧,舞台背景像是迪斯尼的动画片,乐队一团乱糟,看得我直犯眼病,周围还一片欢呼“bravo”!似乎知道怎么喊“bravo”已经是看歌剧的一大享受,就和听摇滚音乐会在下面尖叫的快感一样。美国的古典文化教育是普及式的,什么都有但别挑剔,那些听众的热情不容旁人置疑,古典音乐家当然用不着去对比欧洲的演奏质量而反省。其实纽约的特点不是那些古典歌剧而是那些“噪音”,是百老汇,是爵士乐,是现代音乐和现代舞蹈,是分布在曼哈顿各处小剧场中的实验演出。一个城市,有万花筒般的艺术形式,能不能把《 浮士德 》唱好也就不太重要了。东边——麦迪逊大道从始至终散发着诱惑力:宠物商店、名牌专卖店、法国餐馆……像是到了欧洲城市一样,闻着好面包好咖啡的味儿,走路也比中城的人慢了一拍半,被太阳晒出来的人情味儿满街地挥发。再往上走,随着中央公园将尽,街道冷清起来,有时冷清得不敢左顾右盼。再往上走,就快到了哈莱姆区。哈莱姆区聚集着各路绿林好汉,是爵士乐、hip-hop的发源地,到了晚上连出租车都不敢往那儿开。看来“人往高处走”不容易,还是出溜下去,到曼哈顿下城去吧。

格林威治村的下面,是soho。soho的下面,是中国城。周末,很多人去中国城,纽约的中国城非常好客,只要你能长五个眼睛,看着前面慢走的老太太,看着右边的商店,看着左边的车辆,看着脚下面跑的小孩,看着脚底的泥,就能享受中国城的快乐。中国城里卖什么的都有,商店里面,商店外面,楼上楼下,都是在买卖,任何能变钱的东西这儿都卖,从风水到星座,从人到物。

一直往城下走,就到了海边。那儿新建了一片住宅区,完全没有纽约的痕迹。海水,公园,阳光,到处是家庭和孩子,一片健康太平景象,很像北京新建的那些豪华住宅区。那地区以前是海,后来用土填起来,变成城市,就像是用幻觉造出来的现实,那些楼房实际上都是一条条漂在海上的船。

几年前有人说曼哈顿将被海啸吞没。海啸没来,曼哈顿人已在“9·11”经历了一场人为的“天”塌。北京的朋友为曼哈顿人面对死亡的镇静所感动,其实这是曼哈顿人生活方式的结果。就算是不大死,曼哈顿的人每天都有小死。那些竞争,拼搏,自我完善,生命价值之类的追求多了,活着反而变成第二位。有一次我去听一位爵士大师的音乐会,他从头到尾都在一个能使常人吐血的高音上吹。吹得天摇地动,撕心裂肺,台下人不停地欢呼。音乐会后,他的搭档说:“这人真是不要命了,给不给钱他都是这么拿命吹。”这就是曼哈顿的精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