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燕居:闲居在家要养心(1)

养生就靠好习惯 作者:陶涛


【燕居】

闲居在家要养心

随着头上的发逐渐变白,年纪的增大,人们开始慢慢步入老年生活。此时身体开始走向衰弱,曾经繁忙的生活也顿时变得闲暇起来,日日闲居在家,最好的方法便是调养身体,颐养天年。

1. 养静是养生关健

养静为摄生首务。五官之司,俱属阳火,精髓血脉,则阴精也,阴足乃克济阳。《内经》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降者降服之降,阴不足而受阳制,立见枯竭矣。养静所以养阴,正为动时挥运之用。

“养静”是以清净的心,来调养一种淡泊宁静的状态,因心无杂念,神气亦可内存,以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在古人看来,阴阳平衡才是身体健康之本,“阳”主动,具有刚强、兴奋、积极、进取、阳性等特性;“阴”主静,具有柔弱、抑制、消极、退守、阴性等特性。一般说来,身体的外在表现,如五官、皮肤等都是阳火,而精气、骨髓、血脉等才是阴精,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如果精血旺盛,则代表阴气盛,会影响阳气的上升与挥发,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在现代医学理论中,“养静”是培养一种安静的心情,将“稳”、“静”的心理状态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一种彻底放松的心情,只有让自己静得下来的人,才能不被外界环境所动,隐忍地守住自己的内心,进入“定”的状态,增强身体抵御变化的能力,身体才能变得更强。

养生课堂

内心平和的人,身体往往健康。因为身体上的病痛会影响人的心情,相反,心情的变换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因此,养静是养生的首要任务。通常,养生中的“静”既包括外静,也包括内静,只有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身体才会康健。养静主要是个人修行,具体做法如下:

◇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尽量保持安静 居所的安静是保持“外静”的重要方法,这对刚刚开始养静的人非常有效。

◇正确认识静与动的关系 虽然养生需要养静,但静并不排斥动,而且养静的目的正是为需要动时,择机而动。认识到这一点,心中便又多了一层洒脱,又多了一分静。

◇要培养内心的静,就要学会调整情绪 养静就是要薄嗜欲、戒喜怒、勿忧愁、少思虑、绝烦躁,当遇到让自己烦闷、忧郁的事时,首先应放宽心胸,然后寻找解决办法,而不应通过情绪释放内心的压力。

总之,一个人既要善于安排自己所处的环境,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心情,并使二者和谐地保持宁静一致的气氛。

2. 饮食滋养精气

《显道经》曰:骨涌面白,血涌面赤,髓涌面黄,肌涌面黑,精涌面光,气涌面泽。光泽必根乎精气,所谓啐然见于面也。按“精气”二字俱从米,是精气又必资乎米。调停粥饭,饥饱适时,生精益气之功孰大焉?

生命活动的源泉来源于水谷精微之气,只有充足的水谷滋养,人的生命活力才能显现出昌盛的面貌,而得不到水谷的滋养,人的生命便会衰亡。因此,曹老先生说,“精气”两字都把“米”作为重要的构成部分,说明了人的精、气都依赖于米,来源于米,而粥饭适度,饥饱适时,定然能生精益气。

其实,无论是曹老先生的观点,还是古代其他养生家的“精气”之说,都说明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饮食是人们不可一日或缺的物质,它对健康的益处非常广,但也因为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饮食所带来的伤害也是最大的。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很多都是由于饮食不当而埋下的祸根。一方面,食物种类繁多,在进行搭配时难免出现冲突、禁忌,而食人不知,长年积累必然会在体内沉积下毒素,多年成病;另一方面,寝食有时,没有按时吃饭,或者没有根据自己脾胃情况,调整食物种类,都会引起疾病。在食物的两种危害中,后者的危害往往要比前者大很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