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问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非转不可?

中国经济转变100问 作者:中国人民广播经济之声编


近期,全球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疲软的楼市和节节退缩的股市,似乎在告诉人们全球经济的真正复苏面临着种种艰难险阻,也让世界经济在炎炎夏季继续感受着阵阵寒意。

而在眼下的中国,我们看到经济呈现出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2010年一季度,有29个省市区的经济数据全面飘红。其中,海南省一季度生产总值同比增加251%,高居全国首位;2009年一季度唯一负增长的山西省,2010年的增速跃居全国第二位,达到194%。

骄人的数据让全世界对中国经济刮目相看,但中国的不少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却对其中潜伏的问题深感忧虑,许多人一致的观点是:中国30年的经济高增长,是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是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的发展,是一、二、三产业不协调的发展,是处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的发展。而随着土地、能源、人工等要素成本的上升,我们原来所依赖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已经非转不可。

● 深入采访

记者:我正在东北的一个地级城市采访。在这里我看到,到处是林立的高楼和热闹的工地。现在我手上拿到的是一份这个市的市长布置全市经济工作的讲话稿。他说:2010年全市将为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努力,为此就得靠投资,一年没有1 000亿元投资的拉动,工作就无从谈起。

该市市长认为,全市每年要有固定资产投入超过1 000亿元,才是经济的良性循环,才符合经济规律;他还说,要实现1 000亿元的年度投资目标,就要加大拆迁速度,保证土地供应。

该市市长在讲话中专门表扬了本市某个区的干部,把自己的亲戚朋友等各种社会关系动员起来,只用了一个月就为市里将要建设的中央商务区拆迁出10万平方米的土地面积。而在通篇讲话中,对于怎么样调整结构、怎么样拉动消费、怎么样自主创新,却几乎一句话也没有提到。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其实已经走到尽头。但记者的报道让我们看出,旧的发展方式的巨大惯性,还在主导着许多地方的发展,“久推难转”、“转而不快”、“GDP崇拜”、“经济被增长”等在不少地方驱之不散。顺着这样的思路,发展经济就是搞投资、上工业项目,建形形色色的园区、开发区,结果是带来更多的问题。记者:带着“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非转不可”这个问题走了一圈,记者发现实际上热衷于投资的远不止某一个省份或某一个城市。比如我了解到,湖北省未来6~8年计划投资的总规模将超过12万亿元,其中有6万亿元投资要在2012年前推出。重庆市也提出1万亿元的年度投资计划。

这么大的投资金额,听起来固然让人振奋。我愿意相信这么大手笔的投资,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但我们同时也担心,这样的增长,它的质量如何保证?显然,当前我们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迫切需要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的矿产资源总量排在全球第三位,但人均水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60%;我们的淡水资源总量排在全球第六位,但人均水平已降到全球人均水平的1/4左右;我国的耕地资源总量排全球的第四位,但人均水平已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40%以下。

目前,中国的GDP占全球的8%,出口占全球的96%,遭受的反倾销调查占全球的40%左右,反补贴调查占全球的75%,“中国制造”连续15年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最大受害者。仅江苏一个省,遭遇的各类贸易摩擦案件就是两年前的两倍,而且这个势头还在蔓延……

中科院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将遇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以及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的尖锐挑战,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现有历史经验走下去,中国在21世纪末晋级发达国家的概率只有4%。如果不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的发展成本将越来越高,付出的代价将越来越大,发展的空间将越来越小,前方的道路将越走越窄。

● 权威声音

杨秋宝,经济学家、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杨秋宝: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我们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什么?就是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在人均少的情况下,我们又是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国。生产出同样多的东西,生产出同样多的财富,创造出同样多的价值,我们所消耗的资源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6倍。怎样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道理很简单,就是要想办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资源的低投入、低消耗、高利用和高效率。怎样去实现呢?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二个原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压力的现实要求。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排在全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是美国第一、中国第二。所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低排放,才能实现低污染,才能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王一鸣,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我们按照原来的“三步走”战略,我们到2020年要逐步实现小康,到2050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在我们正从中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然后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从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不能重复原有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到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上去,而我们今后几年恰恰是这种路径转换的开端。所以我们说,现在提出转变发展方式,正是我们国家处在关键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对中国发展的意义,可以说在今后几十年才会非常清晰地看出来。现在不转,我们很可能陷入许多国家以前走过的路子,就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停滞了。

● 观点链接

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非转不可?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来自经济领域的这场深刻变革,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又一次重要抉择。

《经济日报》署名文章:一个国家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让经济发展方式始终与时俱进。

《华尔街日报》:虽然金融风暴没有正面冲击中国,但“发展方式病”的存在,还是使这个庞然大物趔趄了一下。

英国《金融时报》:这个以接近10%的速度飞翔了30年的国家,在关注GDP增速的同时,开始更加关注GDP的构成和质量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