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问扩大就业为什么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中国经济转变100问 作者:中国人民广播经济之声编


每年7月都是大学毕业生离开校园的季节。2010年全国有630万应届生走向社会,每个人都在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奔波。在上海,一些家长组团到医院咨询为孩子整容。应届毕业生小张觉得,找工作时外貌的因素很重要。小张:80%,我觉得相貌比实际工作经验要重要很多。整容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大家心里没有底。但小张的父亲决定送给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女儿的礼物是整容。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也许这能够为女儿找到理想的工作增加一些幸运指数。

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2 000万,全国有上亿的农民工在转入非农业领域,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接近8亿,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总和。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劳动力大军进入全球经济,将会发生跨度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时间最为深刻的变化;中国有效地使全球劳动力翻了一番,大大提高了世界的潜在产出。

但创造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不仅在发达国家是难题,在发展中国家是难题,在转型国家更是个难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工作岗位已经成为每个国家最大的稀缺资源。

● 深入采访

记者:我现在是在湖南省长沙市人才市场采访。作为劳务输出大省,这里的招聘会一场接着一场。记者见到了一位姓陆的女孩儿,小陆没什么特长,这次找工作和以前一样,还是文员、酒店前台之类的工作,但一个上午下来,毫无结果。

求职者发愁,企业也在发愁。企业愁的是招不到合适的人。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招聘工作人员深有体会。

工作人员:现在情况很不理想。我们招的都是机械制造的人才,这两年,这类人才非常稀缺。我们招的都是最需要的人。

长沙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主任喻嘉告诉记者,现在市场用工需求中,70%以上集中在生产操作类和传统服务类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而多数农民工却没有这方面的培训或经验。因此就造成了“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还不仅于此。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工作不好找,西部是不是有更大的空间?热门行业竞争激烈,农业是不是有机会?大城市立足难,是不是可以选择基层?或者说干脆自己创业?

通过税费、贷款、经营场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等,这些都是改善就业的有效办法。另外,还要注重打造“劳务品牌”,如重庆的技工、甘肃天水的服务员、扬州的建筑工等,他们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拿到了几倍于普通农民工的薪酬。他们已经由“找工作”变成了“选工作”。

● 权威声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说,现在正在采取三大措施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尹蔚民:第一,我们要进行就业的拓展计划,包括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到科研单位、到中小企业去就业等一系列的措施。第二,我们有大学生的援助计划。对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政府会给予更多的关注,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使他们能够尽快地找到工作岗位。第三,我们还有大学生的见习计划。就是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我们会相应地安排到企业里面,也包括一些事业单位,进行见习。政府和相关的单位会给予一定的补贴。陈永杰,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陈永杰:在我们国家,小企业能够解决百分之六七十的就业,中小企业起码解决百分之七八十。中小企业的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的稳定。

市民1:现在技术工种比较缺乏,但是大学生都不愿从事这些工作,所以他们找工作有点儿高不成低不就,人才有点儿过剩。一个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主要还是自身的原因,就是择业比较盲目。

市民2:我们也要放低心态,先就业再择业,不要把目标都盯在一些收入高的单位或者大城市。

市民3:有没有可能,国家号召或者指定一些大企业,多给学生一些实习的机会,让他们更早地进入社会。

市民4:应该扶持个人去做生意,让个人自主解决就业问题,如大学生、农民工,让他们有资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张车伟,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现在的就业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是结构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首先要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提供,让用工方找到自己需要的人,让劳动者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工作。同时我觉得,应该改善劳动力的技能状况。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技能和劳动力市场衔接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劳动力技能的培训应该是解决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手段。

● 观点链接

扩大就业为什么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新华社: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中小企业去、到中西部地区去,对到中西部地区去工作的,适当提高岗位津贴;对到中小企业工作的,妥善解决社会保险。

《人民日报》:我们长期面临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的局面,这是其他国家不曾有过的,这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

《中国新闻周刊》: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是一个公平的市场,各种歧视与不规范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