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罗丹的雕塑《思想者》,这个雕塑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男子形象,这个男子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像是在思考着什么。这个雕塑表现了人类在思考时常做出一个动作:抚摸或托着下巴。因此,当你的交流对象开始抚摸他的下巴时,你必须学会辨识,他是开始思考什么了吗?
雕塑——“思想者”。轻轻托着下巴:认真倾听的标志
在一个演讲现场,如果我们看见很多人身体前倾,而且双手或者单手托着下巴,眼神专注地看着演讲者,那么可以肯定这次演讲是很成功的。因为听众轻轻托着下巴的姿势正是他们认真倾听的标志。如果你有当众发言的机会,你站在台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认真倾听的观众在倾听的过程中都有用手托住下巴的习惯,好像他们正在一边倾听,边消化你的观点。当然,如果你的演讲很无聊,你可能会不幸地发现,这些托着下巴的听众的上下眼皮开始打架,一会儿他们可能会鼾声如雷。
一手托住下巴,眼神专注地看着说话者——这就是典型的边思考边说话的姿势,据此你可以判断对方的内心状态。为了防止托着下巴认真倾听的听众走神或打盹儿,我们应该在演讲的过程中用一些小技巧来防止这种尴尬情况的发生。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使自己的演讲脉络清晰,有条理的演讲更容易引人入胜;其次,我们可以在演讲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醒听众做一些笔记,例如:“我认为这点对各位都非常有用,建议大家把这点写下来……”这样对方就不会一直托着下巴,也就防止了因为长时间依托下巴而出现昏昏欲睡的状态;再者,我们可以采用上学期间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在讲课时,老师常常会叫打瞌睡的同学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可以引起该同学的注意力,二来也可以给其他人以警示和提醒,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我们的演讲过程中。
抓摸下巴:我正在思考如何作决定
随着你的演讲的深入推进,你会发现听众托住下巴认真倾听的姿势会慢慢改变,他们常常会将一只手放在脸颊旁边或者下巴正下方,将大拇指和其他手指分开,然后抓捏住脸颊或者下巴,在倾听的过程中,他们的手会轻轻摩擦着下巴。这个姿势告诉我们,此时对方的大部分精力并不是用来倾听和思考的,他们更多的是在斟酌演讲者观点的正确与否,随后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当听众开始抓摸下巴,考虑自己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观点时,接下来的动作变化将十分重要,因为接下来的细微肢体动作变化将直接告诉我们对方是肯定你还是否定你。这时,作为信息发布者,你必须冷静、仔细地观察听众细微的肢体动作变化,从而准确判断对方的观点和立场。
肯定的标志:双臂舒展,微微点头
如果听众在抓摸完下巴后,舒?双臂,歪着头思考着,有轻微点头的动作,将身体前倾,拿起桌上的资料翻查,这时,我们可以推断出对方对你的演讲非常感兴趣,而且倾向于肯定你的观点。这时你应该自信地、更加深入地阐释你的观点,并和这些听众多一些个别的眼神交流,这样对方对你的观点认可的速度会更快。
否定的信号:皱眉,身体后倾
如果对方在倾听你的观点的过程中有紧锁眉头思考的动作,而且放下双手将后背靠在座椅背上,此时,对方对你的观点可能是不太认可。如果接下来对方在倾听过程中交叉双臂抱于胸前,那么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对方是完全反对你的观点。这时,我们应当不要急于推进我们的演讲进度,而是要给这些潜在的反对者一些发表意见的机会,在问题出现时及时解决问题,避免问题越积越深。这时,你可以告诉大家:“可能刚才的观点有很多人不太认可,现在我们就来自由讨论一下,有不同意见的人都可以向我发问。”通过这个交流环节,你可能能拉回一些反对者。
迟疑手势:将手指放在嘴唇中间
如果对方将抓摸下巴的手放在嘴唇之间(一般这根手指是大拇指或食指),或者对方将笔的一端放在嘴唇之间,那表示对方还在迟疑,他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作出比较肯定的判断。这时,我们应当多给对方积极的暗示以加快对方作出肯定判断的速度。此时的眼神交流、关键细节的进一步解释等都可以减少对方的犹豫,加快对方作决定的速度。
厌倦姿势:用大拇指支撑头部
当听众的手部已没有明显的摩擦动作,眼神开始变得涣散时,此时的手好像只是支撑头部用来休息的工具,很明显,对方已经对你的演讲失去了兴趣,他已经发出了厌倦的信号。此时大拇指成为头部的支撑,对方甚至不停地变换手来支撑自己的头部。此时,除非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话题中加入新的兴奋点,否则可能无法拉回这个已经开始厌倦、走神的听众了。
将一只手放在脸颊旁边或者下巴正下方,大拇指和其他手指分开,抓捏?脸颊或者下巴并用拇指抚摸下巴时,动作者正在斟酌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