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推出亚洲货币的历史机遇(1)

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 作者:徐洪才


1.“三足鼎立”呼唤“亚元”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经济发展奇迹备受世人瞩目。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到四小龙,再从四小虎到中国,多边贸易的作用功不可没。战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盛行,使亚洲比任何一个地区都更依赖于外部市场,尤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从贸易开始,亚洲和美国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形成共生关系。亚洲向美国输出廉价商品,美国向亚洲输出美元和美元资产;亚洲把积累的储蓄投向美国金融市场,美国再把聚集的资本投回亚洲及世界各地。这种经济分工,既充分体现了亚洲对美元经济的依附性,也日益暴露出了亚洲经济模式的内在不稳定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深受危机之苦的亚洲国家纷纷采取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国际收支状况得以逆转,持续出现了巨额顺差。到2000年,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对外资产规模进一步膨胀。到2008年底,亚洲地区国家积累了超过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是,美元持续贬值使亚洲各国蒙受了对外资产缩水,再加上原材料、能源价格等随美元贬值而飙升,亚洲国家面临双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避免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冲击,将本国货币盯住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在全球纷纷转向浮动汇率制度之时,亚洲各国货币一直或明或暗、不同程度地盯住美元,形成了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暂时中断了这种关系,但危机之后亚洲又重新回到旧的轨道。美元本位制使亚洲与美国经贸联系更加密切,并固化了这种格局。这种情况自然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因为这种汇率制度加强了亚洲地区对美国的出口顺差,进一步恶化了美国的国际收支,并增加了美国非农业人口的就业压力。

但是,在美元持续贬值的条件下,亚洲国家损失更大。直接损失就是造成大量持有的对外资产价值缩水。亚洲对外资产主要是机构债和国债等金融资产,股权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上主要储备大国大多集中在亚洲。亚洲拥有全球外汇储备的2/3,其中超过2/3是美元资产。最近几年,美元贬值每年给亚洲外汇储备带来数千亿美元的损失。庞大的美元外汇储备成为亚洲在美国的“人质”。如果不减持美元,美元衰落让亚洲外汇储备未来进一步缩水;而现时大量减持美元,美元贬值加剧又带来眼前的现实损失。亚洲陷于左右为难的被动处境。

美国尼克松政府时期的财长康纳利曾经说过:“美元是美国的货币,但美元问题是你们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现实的窘境迫使亚洲国家必须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欧元区的出现为亚洲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样板。进入21世纪以来,亚洲地区国家充分利用东盟“10+3”等合作机制,逐步深化了地区金融合作。但由于亚洲各国历史与现实关系的复杂性,实现亚洲单一货币“亚元”的理想仍然任重道远。

2.欧元之父的“亚元五部曲”

2001年10月,欧元之父蒙代尔在上海APEC会议上发表了自己对未来世界货币格局的看法:未来10年,世界将出现三大货币区,即欧元区、美元区和亚元区。他指出,亚洲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多样性突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亚洲货币应该采取分步走的策略,先建立固定汇率区,再逐步过渡到共同货币区,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亚洲共同货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