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型企业巨头的恐慌与隐忧(3)

过冬:中国企业何去何从 作者:周永亮


万科多年来精心树立的品牌形象正在受到严重的侵蚀。可是,万科目前似乎顾不得这些了,决策者心中清楚:冬天里能够有“棉袄”才能活下去,“面子”先放一边去吧!

与房地产大鳄相比,中国汽车业巨头们的日子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08年8月,奇瑞汽车销售总经理李峰离任。业内人士普遍猜测,李峰的离职与奇瑞汽车近来的市场表现不佳有直接关系。

北京亚运村汽车市场总经理苏晖无奈地表示,如今全国车市的销售状况越来越难预测。虽然在2008年最后的4个月里,后奥运车市或许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但要实现年销售1000万辆的目标仍有难度。

“如果每台车的成本不能再降500美元,我们的新车上市就是亏本卖。”某国际整车合资公司的采购经理如是说。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上半年,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增长额为亿元,增幅同比回落了35个百分点。 截至2008年7月,中国汽车销量已经连续下跌5个月;上半年19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中,2家亏损,数家排得上号的明星企业利润同比下降。

中国汽车业似乎重新走上了2004年的恶性循环:汽车销量下滑、大量积压;经销商们活不下去,股东开始撤离;汽车企业开始寻找“替罪羊”,频频引发以销售总经理为首的人事变动;车企利润同比下滑,亏损企业开始增多……

据传,丰田汽车已经宣布:中国的一家合资公司将减产。而外界都认为,这家企业极有可能是2007年风头最劲的广州丰田。

如果广州丰田正式宣布减产,那么一场减产风暴将在中国掀起。但是,业内人士认为,问题最严重的不一定是广州丰田,已经有多家汽车企业开始减员了。和国外一样,企业最先精简了临时劳务工的用量,然后再视问题的严重性、危机的长短来裁员。

如果这场中国汽车业的“寒冬”持续半年以上,估计能扛得住的企业很少。谁最早放下面子,谁最早采取措施,或许谁就最容易躲过“冬天”。

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是汽车业内喊“冬天”最响的重量级人物。他表示,无论是国家经济还是汽车行业,都已经进入了无可争议的“冬天”,吉利汽车很早就预测到了这一点,并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吉利汽车集团将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要抓住“冬天”里的商机,要在“冬天”创造大希望,形成大优势。

曾经牛气一时的钢铁巨头在需求持续低迷的状态下,有25家钢厂在2008年9月公布了下调钢材价格的消息。

2008年9月18日,我国钢铁行业的龙头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钢铁企业面临成本上升、资金紧张双重压力,全行业进入高成本时代,比较优势正在丧失!”

接着,宝钢就有了动作,将国内11月钢材期货价格每吨普遍下调500~800元,成为降价的“带头大哥”。之后,宣布钢材降价消息的钢厂陆续有安钢、邯钢、莱钢、马钢、柳钢、凌钢、酒钢等一批大中型钢厂。

此轮钢价降幅已达20%。

“如果钢价下跌超过1000元/吨的话,会死掉一批钢厂的。”一位钢铁行业分析师大胆下结论。目前钢价的下跌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期。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数据显示,2008年8月,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4005万吨、4257万吨和4780万吨,同比分别下降%、增长%和下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