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的“冬天”:十年寒流下的艳丽樱花(3)

过冬:中国企业何去何从 作者:周永亮


股市的崩盘和地价的全线下跌所导致的“资产泡沫的破灭”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也令日本民众绝望,因为他们再也无法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样富足。而“信心泡沫”的破裂同样也给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心灵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创伤,他们的民族自信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他们不再认为“日本可以说不”。

在20世纪最后的10年中,日本陷入了衰退、停滞、低迷、彷徨之中,日本整个国家、社会、企业、个人都在迷茫中失去了前进的目标。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共同把20世纪90年代称为日本经济史和社会史中的“失去的十年”。

对于这次经济泡沫的损失,吉川元忠说:“当然泡沫经济是高价交易造成的,不可与战争中的物质损失相提并论,1993年以来地价的下跌和股价的动态足以说明,这次损失的程度比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过之而无不及。”

直面寒冷:索尼总裁的日式“冬天论”

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企业不得不面对狂热过后的“冬天”。

索尼总裁出井伸之在其自传《迷失与决断――我执掌索尼的十年》中写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目睹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我预感今后日本民用电子产业将面临极为激烈的竞争。果然,我的担心成了现实,以1990年为分水岭,民用电子产业和日本的发展都迎来了寒冷的‘冬天’。”

出井伸之的日式“冬天论”充满着盛极而衰的无奈。

日本的电子与家电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领导过世界的潮流。但是,在泡沫破裂之后,包括索尼、松下、东芝、富士通、NEC等名牌大企业相继沦为亏损企业。特别是在半导体产业,日立、东芝、NEC、富士通、三菱电机等5家日本半导体厂商在2002年3月的亏损额高达5000亿日元。日本半导体产业在世界半导体市场所占的份额由1989年的51%下跌到了2002年的26%。曾经“傲视全球”的日本汽车产业也未能幸免,在“失去的十年”中,原来清一色民族产业的日本汽车产业,除了丰田汽车和本田汽车以外,日产汽车、马自达汽车、铃木汽车、五十铃汽车、三菱汽车等,不得不通过和欧美的汽车厂商合资经营来渡过难关。

在1990年以后的十年里,日本企业不仅要面对泡沫破裂形成的三大过剩――债务过剩、设备过剩、雇员过剩,而且还要面对因此而形成的破产倒闭浪潮。日本企业破产倒闭数从1990年开始上升,1998年竟突破每年2万家的大关。日本企业就像迷失的舰队在漫长的“失去的十年”中为生存而挣扎。

经济泡沫破裂对日本企业的影响,代表性的观点是:一方面它使日本的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这种损失超过了二战期间两颗原子弹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为日本整个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重新认识自己提供了契机,也为日本企业的下一个复兴提供了启示。

1993年,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末因和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合著《日本可以说不》而引起热议的盛田昭夫号召索尼说:“我们需要再次向美国学习。索尼曾经通过巧妙地引进美国的技术获得了发展,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终于超越了美国。然而,我们绝不能满足于此。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再一次向美国学习。”

面对泡沫崩溃之后的一片经济废墟,日本企业仍如对待二战后的战争废墟一样,他们在废墟中学习,并由此开始了艰难的蜕变过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