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荐序3

公司战争:全球危机下的中国企业战略突围 作者:北京仁达方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变革年代的物竞天择

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

“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强壮的,而是对变化能作出最快反应的物种。”英国科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的发现,是19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漫长进化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已被公认为适用一切生物规律的普遍法则。在商业社会里,公司作为一个生命体同样适用这样的法则。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爆发过数次公司热潮,1984年的公司元年,1992年下海热潮,1999年互联网浪潮……在这些引爆点的触动下,新兴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最终让中国穿越了历史的包围。但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高潮与低谷、机遇跟威胁总如影相随――改革开放的30年中,几乎每隔5年便会发生一次宏观调控。在动荡变革又机遇丛生的年代,如何寻找生存的法则,是横亘在每个企业面前的难题。若将“危机”两字拆开来看:往往危险之中也藏匿着机遇,个中关键在于如何认知与执行。

2008年注定是悲喜交集的一年――以往强大的中国制造汇集成了中国崛起的声音,但当2008年来临时,中国却猛然多了些颤抖的哀鸿之声:随着国际金融环境巨变,出口订单减少,人民币升值,原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上涨,以及受到中小企业发展方式粗放等固有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遭遇了有史来最冷的寒冬。尽管业界还有“过虑论”、“假摔论”的声音,但是,越来越的人已经感觉到“冬天”的降临。这并不是第一个“冬天”,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冬天”,我们只是处在一个周期性的成长逻辑之中。因此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冬天里需要做的,应该是练“内功”――调整前进的方向、减慢过快的速度,还有耐心的等待,冬天来了,春天必定不会远。

因为存了这样的理念,当仁达方略的王伟先生拿着这本书稿热邀我写序时,我欣然应允。既然冬天已是事实,那么在这样的时刻思考如何过冬,总会给阅读者带来有益思考。在这部并不长的书稿中,作者总结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观点:企业家“做生意不等于做企业”,做生意是做机会,而做企业则是做企业的素质、秩序和制度,即做企业的能力;企业的业务模式只是说明一个公司有事情做,并不说明公司有钱赚,而赢利模式的本质就是让企业赚钱;做企业不能总是路径依赖,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环境下一定要敢于摆脱旧有路径,要不断创新;企业也不能只求一时的挣钱,要追求长远发展……

对于已被逼上绝境的企业家而言,危机来临是战略转型的最好时刻,坚持或转型并无定论,结果如何也殊难料知,但思考至少是第一步。而环顾四周,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丝安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时,美国同样诞生过大规模公司倒闭的现象,但在那之后,却也诞生了众多伟大的公司。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一家公司只有经历三次以上经济危机,才能变成一家伟大的公司。这听起来应该算是鼓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