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门槛(4)

公司战争:全球危机下的中国企业战略突围 作者:北京仁达方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元老重臣经验丰富,老成持重,但拙于开拓,缺乏闯劲。事业处于上升期,则需要勇于开拓;企业越来越大,就需要科学管理,就需要专才。如果说,创业之初需要忠心耿耿、同甘共苦的人才;随着事业扩展,单凭这些便很不够了。

这时候十分需要青年人的闯劲,特别是有能耐的外国人。这也是李嘉诚左右手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聘用了不少“洋大人”。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长江实业的工厂分布在北角、柴湾、元朗等多处,管理人员约200位,员工2 000余人。李嘉诚为了从塑胶业彻底脱身投入地产业,聘请美国人Erwin Leissner任总经理,李嘉诚只参加重大决策。其后,长江实业再聘请一位美国人Paul Lyons为副总经理。这两位美国人是掌握最现代化塑胶生产技术的专家,李嘉诚付给他们的薪金远高于他们的华人前任,并赋予他们实权。

随后,李嘉诚始终没有放弃这一策略,他先是任用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经济系的英国人麦理思。在麦理思离职后,他又起用英国人马世民。李嘉诚从能力上肯定能够直接领导他们,但是其主要职责是为旗舰领航;而管理企业的最有效的办法是用洋人管洋人,这样更利于相互间的沟通。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老牌英资企业与欧洲、美洲、大洋洲有广泛的业务关系,长江集团日后必然要走跨国化道路,聘请洋人做“大使”,更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与进行海外投资――他们具有血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优势。乃至有评论家说:“李嘉诚的人才队伍,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正是凭借非凡的抱负与追求、信任并依靠企业家团队,李嘉诚一步步谱写了不朽的商业神话,同时也为后来的企业家们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实证案例――孙宏斌:顺驰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场戏?

根据2004年9月14日《南方周末》相关文章改编。

孙宏斌个人是成功的,但是顺驰这个品牌是失败的。

卖掉顺驰后,孙宏斌并没有失去全部,他可以去赌融创的未来。而顺驰只是他人生路上的一场戏。

孙宏斌在顺驰实行全国化发展战略之前,首先决定打通顺驰的外部融资渠道,解决扩张所需的资金问题。为此,孙宏斌成功地与天津滨海市政及天津信托结成联盟,共同进军国内地产市场。现在顺驰中国旗下的项目,一半以上是顺驰和天津滨海市政的合资公司顺驰滨海所投资。而据天津信托投资部副经理卢金鹏介绍,即使现在顺驰“问题比较多”,天津信托与顺驰的合作项目也一直在继续。

更为关键的是,孙宏斌在顺驰内部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资金管理系统。他要求各个项目公司的负责人和财务主管每天晚上10点钟要核对当天账目,不管周六日,风雨无阻。他极其坚决地告诫各个项目公司的老总,在顺驰处于大力拓展的阶段,他不能容忍任何项目上空着闲钱。

第三是改革内部管理制度,孙宏斌希望快速组建一支带领顺驰从天津走向全国的员工队伍,将顺驰送上全国第一的宝座。

在这三个安排之中,顺驰内部的资金管理系统,成为顺驰能够在全国性扩展之初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这个系统将顺驰的资金用到极致,并以滚动开发的方式扩大规模,通过快速运转的方式快速拿到销售回款,然后再去获得土地,进入下一轮循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