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篇 铜钱是我们尊敬的“孔方兄”(3)

说钱 作者:卢晓刚


所以说,中国第一个发行债券的,是周赧王。

“赧”(nan)字有个“赤”字旁,是因羞愧而面红耳赤的意思——看来,周赧王毕竟还是有羞耻心的,还不上钱,脸红了好几千年!

古代政治家为什么借钱给穷人不要利息?

周赧王发债券的事,我说说,你们也就姑妄听之,他这如果也叫债券,恐怕就是人类史上最搞笑的债券了。

其实这叫“别券”,是古代的借款协议,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傅别”,形状可能和古代调兵用的“虎符”差不多。一块竹片,上面刻有借贷双方姓名、借款数额、还款日期,然后一分为二,各执一半。还款时双方要拿出来“合券”,还完了钱,要销毁,整个程序是很讲信用的。

估计那时候的古人,还很淳朴,故意欠账不还的,不多,所以借钱都是信用借贷,几乎没有抵押借贷。

有能力放债的人,当然是权贵、商人和地主。

可怜巴巴借钱的人,当然是穷苦农民、渔民和猎户。

那时候,据说借粮食的比借钱的多,这也不奇怪,吃不饱肚子才是天大的事。

我们现代人,一辈子没借过钱的大概不多,谁都有三灾八难、一时不凑手的时候。要是连盒饭都吃不上了,不借怎么办?

所有的人格、尊严、体面,遇到钱紧的问题,那都是一堆泡沫!别看“人文主义者”平时闹得欢,要是饿他三天肚子,他还是要自己去找饭吃。

春秋战国那会儿,没准儿也有“金融风暴”、失业潮之类的,别的行业不景气,放债却是好时机。

所以那时的大款们,都看好放债有利可图,差不多都在干这事,有的还专门把放债作为一个主要的生财之道。

那时候借款的利息也很惊人,有的是二分利,有的是五分利,据《管子》一书说,最高的是十分利,也就是“倍贷”,年利息100%。也就是说,借出去1000枚刀币,一年里要收回来2000枚刀币。这就是高利贷了。

齐国有名的孟尝君,放债的年息收入就有十万钱,靠着放债成了大富豪,白养了三千门客。过去我不知道这个,以为他是生性豪侠、出手大方,后来才知道他的钱来得这么容易,换了是谁,谁也小气不了。

那时候高官也公开放债,法律不限制。晋国大夫栾桓子,就是放高利贷的好手,名义上是借款给人家,实际等于受贿。有人不缺钱花,为了向他行贿,就故意跟他借高利贷,“上贡”的钱就以利息的名义,名正言顺地送给他了。

这招数不可谓不高明。可是,瞒得过老天,瞒不过众人。他的名声因此很不好,官场和民间都认为他是“失德”。

不过,春秋战国时的政治家,也不都是财迷。

有的人眼光就看得比较远。有一次宋国发生饥荒,大夫司城子罕就建议,国君应该“出公粟以贷”,也就是把国库的公粮借给饥民。他还建议,要命令高官们自己也要出血,把自家的粮食也贡献出来。司城子罕不光叫别人这么做,自己也带头,借给穷人粮食不记账——愿意还不还,他根本就不打算收回。

这一来,饥民可算见到了大救星,《左传》上说,粮食放出来后,“宋无饥人”。

在宋国的另一次灾荒中(这宋国真够倒霉的),公子鲍还把自家粮食全部拿出来,借给贫民。

《国语》里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就曾多次下指示“弃责”。楚共王、晋景公、齐景公,都实行过“已责”措施。“已责”,就是终止债权债务,跟“弃债”是一样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