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篇 汉武帝是“国家货币”创始人(3)

说钱 作者:卢晓刚


后来他干脆实行货币贬值,发行一种“赤仄钱”,面值以一当五,规定纳税和官府经费都只能用赤仄钱。

这一下就把“郡国钱”贬值了五分之四。可是,这个办法也没能把私铸的浪潮压下去。汉武帝终于明白:市场是不讲仁义的,靠公平竞争,国家也竞争不过奸商,该垄断就得垄断。

于是,在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他下令,铸钱权完全收归中央,地方权贵和富商谁也不得私铸。

中央新发行的钱还是“五铢钱”,这次是由“上林三官”,也就是上林苑的三个机构统一铸造的,非常标准。在工艺上采用了铜质母范(浇铸模具),比过去用泥模先进了不少,铸出的钱币大小、式样完全一样。

这个“上林三官”,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国家造币厂,比欧洲的最早的英国皇家造币厂(公元887年)早了整整一千年!它的遗址,据考古发现,就在陕西省澄城县坡头村。

汉武帝明令,“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也就是说,其他的钱一概禁用。从此以后,历朝历代都把铸币权归于中央,大家随便造钱的历史就此结束。

汉武帝这一次铸的五铢钱,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钱币之一,成色足,币值稳定,市场很认可,一直使用到了西汉末年。而且五铢钱的模式,后来更一直延续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共通行了739年,堪称长寿货币。

这钱现在在古玩市场还买得到,大概也就两、三块钱一枚。

在这儿,我们还要普及一下古代的重量知识。五铢钱的这个“铢”,是重量单位。古人为了精确起见,大约把144粒小米的重量,作为“一铢”的标准重量。24铢为1两,16两为1斤。到唐代以后,“两”以下才不用“铢”了,而改用十进制的“钱”。

在秦和西汉,1斤等于克,1两等于克。那么,一枚五铢钱仅重克。

这一算就明白了,“五铢钱”本来就很轻,如果要偷工减料的话,那就不知要轻到什么程度了。

商人会敛财,汉武帝也不示弱,他还发行过“白金币”,也就是银锡合金币,分量比较重,有4两、6两、8两的三种,非常值钱。8两重的一枚就值3000钱。

可是不法分子也不是吃素的,你铸大钱,我就仿造,民间盗铸的多如牛毛。白金币流通五年间,仅盗铸判刑被赦免的就达几十万人,没被赦免的更不知其数。汉武帝这回又明白了:垄断就要做得公平,不公平人家就让你垄断不成,最后这钱只好停用。

汉武帝还发行过一种“白鹿皮币”,有一尺见方,四边有彩绘,一张就值40万钱。这实际上是定向发行的有价证券,专门卖给王侯贵族的。规定他们在朝见时,要用这种皮币垫在玉璧上——你不买,就违反了朝廷礼仪。

这种皮币,有点类似纸币,价值是完全抽象的,但不能流通,因此不能算是货币。

据考证,西汉成帝河平二年,官府还铸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铁五铢钱(见《梅福传》张宴注)。

顺便说一句,在西汉,我们的老祖宗就发明了纸,也就是纸的老祖宗——麻纸。不过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中国的出现,还要再等1000年,也就是宋仁宗时代才有世界上第一张纸币。

把西汉的钱币史看下来,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看得出来,钱币发行的过程,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富豪阶层的博弈,看谁最有本事以钱捞钱。

西汉货币发行的混乱,经过了93年才最终稳定下来,而且用的还是秦始皇的老办法——中央统一发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