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篇 理想主义者王莽的货币幻术(2)

说钱 作者:卢晓刚


这里面的实质是什么?我想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无形之中减损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

此外,王莽对内对外都惹了一些乱子,他屡次更改官制与官名,不断挑起对对匈奴和其他民族的战争,这都加重了政治混乱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这下子不但豪强不高兴,连农民也被沉重的赋税给压毛了!到天凤四年(公元17年),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

后来,绿林军越闹越大,攻入了长安。在最后的混乱中,王莽被一个仇恨他的普通商人所杀。新朝也就此被“咔嚓”掉了,寿命才15年多一点。

《汉书》上把王莽列为“逆臣”,后世对他的评价也不高。直到现代,才有人出来替他翻案,胡适的看法就是一个代表,他说:“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名人的看问题的角度毕竟与常人不同。胡适认为,王莽的改革也有好的,就是“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大政策,这是要建立古代的社会主义乌托邦。

王莽是不是要搞乌托邦,不是咱们在这儿能说清楚的事。

他在金融改革上的超常想象力,才是咱们要注意的。

正因为有他的敢想敢干,中国货币史上才有了空前百花齐放的一页!

他创造了人类史上最复杂的币制

王莽的政治经济改革,有的还可以理解。他是一个虔诚的儒家理想主义者,一心向往夏商周盛世,他推行的土地国有化,就是倾慕商朝的“井田制”。他禁止买卖奴婢,多少是替底层群体着想,大概是受了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影响。

但是他所搞的货币改革,却不知道图的是什么。

自古皇帝是老大,凡是老大,胡来也没人能管。所以现在有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什么的,往往都会胡来,一直到翻船为止。

王莽执政以后,在八年时间里,竟然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每次所谓的改革,都是以小换大,以轻换重,实际上是用劣币换良币,非要把老百姓手头那点钱弄到国库里来不可。

他还没当上皇帝的前两年,就开始了第一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王莽自称依据的是“子母相权论”,是为了给人民带来方便的。

改革是以“五铢钱”做基准,新发行了几种“大钱”。

一、 大泉,重12铢,每枚值五十钱(学名“大泉五十”)。

二、 契刀,每枚值五百钱(学名“契刀五百”),

三、 金错刀,每枚值五千钱(学名“一刀平五千”)。

这后面的两种“刀”,已经不是通行的方孔圆钱了,但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而是一种全新的钱形,有点像现代的门钥匙。

其中的金错刀,形制独特,堪称“钱绝”。在刀环上,有“一刀”两字凹进去(阴文),字上镀有黄金。因为古代的镀金不叫镀金,叫“错”,故而得名“金错刀”。

这把小刀的重量约20—40克,铸工精美,是为历代收藏家所看重的稀罕物儿。

随着新币的推出,王莽先生还有配套措施,他下令今后黄金国有,凡是私人不得收藏黄金,政府用两把金错刀兑换民间一斤黄金。

从新币的超高币值上,我们就能看出,这个改革家皇帝没安好心,一枚新币就要换老百姓那么多五铢钱,这不是搜刮民财是什么?

两把金错刀,用的黄金少到几乎可以不计,就要换人家的一斤黄金,这就更等于明抢了!而且黄金收上来以后,有很多还没给人家及时兑换金错刀——后来干脆赖了账。

这已经不是政府在金融上与民间博弈,而是政府动用政治权力巧取豪夺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